|
單元名稱 |
內容 |
第八週 |
鏡頭解析及運用 |
各焦段鏡頭介紹及運用 |

鏡頭介紹:
 
鏡頭是集聚光線,使軟片(或感光元)件能獲得清晰影像的結構。早期的鏡頭都是由單片凸透鏡所構成。因為清晰度不佳,又會產生色像差,而漸被改良成複式透鏡,即以多片凹凸透鏡的組合,來糾正各種像差或色差,並且借著鏡頭的加膜(coating)處理,增加進光量,減少耀光,使影像的素質大大的提高。
一般而言,攝影用的透鏡均為聚焦透鏡,依照光學原理、由遠處而來的光線穿過具有聚焦作用的透鏡後,會全部聚焦於一點,這一點即焦點。而從焦點到鏡頭的中心點之距離即稱焦距。
在相機上,鏡頭的中心點通常都位於光圈處,而焦點位於焦點平面上(即軟片面)。故相機的焦距為鏡頭對焦在無限遠時,光圈到軟片問的距離。
焦距通常都標明在鏡頭上,以mm為單位,如28mm鏡頭....等。而以標準鏡頭的焦距為準,凡焦距比標準鏡頭小者,稱為短焦距鏡頭(廣角鏡頭),而此標準鏡頭大者,稱為長焦距鏡頭(望遠鏡頭)。所謂標準鏡頭,即「鏡頭的焦距與軟片的對角線相等者」。依此,單眼反光相機所用的35mm軟片(或感光元件),其對角線為43mm,故對35mm單眼反光相機而言,若焦距在4Omm~55mm問的鏡頭,都稱為標準鏡頭。低於此數目的為廣角鏡頭;高於此數目的為望遠鏡頭。
要注意的是,若軟片的尺寸加大,其標準鏡頭的厘米數自然也增大。例如:使用中型6X6cm軟片的相機,軟片的對角線均為85mm,故其標準鏡頭為75mm至90mm。所以,若說50mm是標準鏡頭,嚴格來說,是不大正確的。因為對於使用35mm軟片的相機而言,是對的。但對使用120軟片的中型相機而言,則50mm是廣角鏡頭了。通常若沒有特別指明時,一般都視為35mm軟片用鏡頭。
 
§
變焦鏡頭
- 可以改變焦距的鏡頭
 
§
定焦鏡頭
- 定焦距的鏡頭
§
 
§
魚眼鏡頭
- 焦距極短並且視角接近或等於180°的鏡頭。
16mm或焦距更短的鏡頭通常即可認為是魚眼鏡頭。
§

§
超廣角鏡頭
-焦距短於廣角鏡頭(24mm),表現遼闊、誇張
§
廣角鏡頭
- 焦距短於標準鏡頭(50mm),視角大於人眼,表現遼闊。
§
標準鏡頭
- 鏡頭焦距為
50mm,與人眼視角接近,表現自然。
§
遠攝鏡頭
- 焦距200mm或以上,視角小於12度,無法靠近較小主體,因景深淺,可虛化背景、強調主體。
§

§
反射鏡頭
- 反射鏡頭是指利用兩次光線反射從而大幅縮減鏡頭長度的特殊鏡頭。特點是色散控制非常好。
§

§
移軸鏡頭
- 移軸鏡頭是一種能調整影像透視關係或全區域聚焦的鏡頭。移軸鏡頭的作用主要是糾正被攝物的透視變形和實現被攝體的全區域聚焦,使畫面中近處和遠處的被攝體都能結成清晰的影像。
§

§
微距鏡頭
- 作微觀拍攝之用,
一般用來拍攝十分細微的物體, 如花卉及昆蟲。
§

§
廣域變焦鏡頭
- 指18-200mm或18-250mm以上的變焦鏡,又稱旅遊鏡,涵蓋廣角、標準、望遠焦段,成像清晰銳利,搭配防手震功能相當實用,適用旅遊紀錄照及大部分題材,唯最大光圈值較小,通常廣角端為F3.5,望遠端為F5.6
§
 
代碼標記
尼康鏡頭在具體名稱中都簡略的涵蓋了其主要數據。如:鏡頭AF-S 18-70mm F/3.5-4.5G DX ED IF,使用了諸如AF-S, G, DX,
ED, 和IF的技術。這種鏡頭名稱中的縮略用語讓消費者更直接的了解到鏡頭的特色,即使該鏡頭的功能只是理論數據上的。下面是一些縮略用語的具體含義:
- AI -
表示自動索引(Automatic Indexing)。1977年,AI 成為尼康相機和尼克爾鏡頭的標準。非AI
鏡頭通過一種系統與相機的測光聯動。此系統要求在安裝鏡頭之前,將相機上的插銷與鏡頭上的溝槽爪相配合,然後將鏡頭上的光圈環從一端轉至另一端,以將測光指數傳遞至鏡頭的最大光圈。AI可消除此整個步驟,因為在相機上安裝鏡頭時會自動進行測光聯動與指數傳遞。到數年前為止製造的大多數AI鏡頭還同時提供了耦合爪,以便可與任一的測光系統兼容。
- AI-S -
是AI的修訂版,1982年成為標準。AI-S鏡頭中的光圈操作與尼康相機兼容,當需要進行程序設計和快门先决自動曝光控制時,可通過相機控制光圈。所有AF-尼克爾鏡頭(以及大多數在1982年後製造的手動對焦尼克爾鏡頭)均屬AI-S類型。
- AI-P具有內置CPU的手動對焦尼克爾鏡頭,可將數據從鏡頭傳送到相機的測光系統。
- AF -
自動對焦(Auto focus)。
- AF-S -
低噪音引擎鏡頭(Auto focus-Silent)。在AF系統上加以改進的AF-S系統使用 SWM, 即靜音馬達(Silent Wave
Motor), 對焦更加快速且準確。類似於佳能的USM,即超音波馬達技術(Ultrasonic
Motor technology)。
- ED -
超低色散鏡片(Extra-low Dispersion glass)。為一種具有低色散率特性,對於鏡頭像差中的色散部分,可以進行高度修正的一種特殊玻璃稱號。目前自然界超低色散率的材料是一種叫螢石的礦物質。但是天然螢石本身產量有限,且在自然生長過程常會引入一些缺陷與雜質。因此,鏡頭中使用的螢石皆只能以合成方式製作,在佳能望遠鏡頭部分,常配置一片螢石以獲得高素質表現。但螢石本身質軟易脆不易加工等問題,因而各廠商也研發各種具有低色散率特性材料,用在各種需要修正色差的地方。類似於其他製造商AD(AnomalousDispersion,美能達),UD(Ultra-low
Dispersion,佳能),LD(Low Dispersion,騰龍),SD(Super-low
Dispersion,TOKINA),ULD(Ultra Low Dispersion,MAMIYA)等。
- IF -
內置對焦(Internal Focus),以內部鏡頭組移動進行對焦,使得在對焦時,鏡筒不旋轉且長度不變。
- DX -
專為尼康數位化的APS-C尺寸DSLR設計的鏡頭,在一般35mm規格的相機上可能會有成像圈以及邊緣解析不佳等問題,原廠一般建議在FX規格DSLR使用時,以DX裁切模式為佳。
- VR -
採用了防手震技術的鏡頭(Vibration Reduction)。使用該鏡頭有助於糾正和減少鏡頭搖晃或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照片模糊。部分VR鏡頭支持篩選模式(panning
shot mode),便於檢測鏡頭的水平運動,使垂直振動最小化。類似的有佳能的IS系統(Image
Stabilizer)和適馬的OS(Optical
Stabilizer)系統)。
- D -
距離/尺寸信息(Distance/Dimension)。支持尼康新3D矩陣測光。這種鏡頭可在曝光測定時,跟隨距離資料一起傳達到相機,並幫助決定更加準確的曝光值。且由於備有獨立的有光圈環,因此可兼容於手動相機產品系列(例如FM-10等機種)。
- G -
是光圈調節可在相機機身實行的鏡頭。鏡頭沒有獨立的光圈環,且重量輕。但也就只能用於有電動馬達的機身。具有和D系列鏡頭相同的特性。
- Micro -
尼康給拍攝特寫時使用的微距鏡頭,賦予了獨自的micro鏡頭的商標。尼康105mm
F2.8 Micro鏡頭是深受尼康使用者好評的產品。
- DC -
散焦控制(Defocus Control)。此技術可幫助攝影師通過旋轉DC環來控制前景和後景球面像差的程度,從而創造出適合肖像攝影的柔和效果。
- CRC -
Close Range Correction
(近攝校正)。可改善近距離對焦的影像品質。鏡頭組件以「浮動組件」設計進行配置,其中每個鏡頭組可獨立移動以進行對焦。這樣可確保鏡頭即使在近距離拍攝時,也能發揮最佳性能。
- PC -
Perspective Control (透視控制)。一種軸可相對於膠片平面平行移動的鏡頭,可讓相機重新定位,以減少建築物照片中的垂直線條收斂。
- ASP -
Aspherical lens elements
(非球面鏡片)。一般鏡片皆為球面,使得中心與邊緣無法匯聚同一焦點,其中將產生平行軸向的球面像差、斜向光的彗星像差,色散混合之球面色像差以及光學變形等。非球面鏡片則是修正鏡片表面曲率形成非球面狀,一般有精密研磨非球面玻璃鏡片,以光學樹酯和玻璃的復合非球面鏡片以及目前尼康開發的高精密模造非球面玻璃,其表面精密度度可達0.1微米!一般使用非球面鏡片可以修正大光圈像差、光學變形以及鏡頭設計簡化,而目前常見於廣角與各大光圈鏡頭上,未來將應用在望遠鏡頭輕量化方面!
- RF -
Rear Focusing (後部對焦)。一種對焦系統,即只通過移動後部鏡頭組來進行對焦。此設計技術可使自動對焦操作更加順利和迅速。
- M/A -
全時手自動,一些AF-尼克爾鏡頭採用的對焦模式,可通過調節鏡頭上的對焦環,從自動對焦切換到手動對焦,而且沒實質上的時間延遲。
佳能EF接環鏡頭
佳能EF接環鏡頭指具有電子對焦(Electronic Focusing)功能,即機身自動對焦系統指揮鏡頭內置的馬達帶動鏡頭對焦,並與佳能EF接環相對應的鏡頭。
此列表內的EF鏡頭適用於所有佳能EOS系列相機。不過,由於、APS-C畫幅相機大小為1.6的轉換係數,故如將EF鏡頭用於APS-C畫幅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其可視範圍焦距等效於35mm膠片畫幅的焦距為鏡頭實際焦距數乘以1.6之後的數值。
佳能EF接環鏡頭的命名
例如:「佳能 EF 70-200毫米 F2.8L USM」,「EF」表示電子對焦(Electronic Focus),之後的數字表示變焦鏡頭的變焦範圍或者定焦鏡頭的焦距,字母「F」後的數字表示最大光圈數值(若鏡頭為非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則為廣角端和長焦端分別能得到的最大光圈數值範圍),「L」表示這是一支佳能高端鏡頭[1],最後的「USM」表示這支鏡頭採用超聲波馬達自動對焦。
以下是鏡頭命名中常用的字母代號[2]:
- 標有「EF」的鏡頭適用於佳能EOS系列所有單鏡反光相機。
- 標有「USM」(UltraSonic Motor)的鏡頭含有超聲波馬達
- 標有「L」(英文單詞Luxury的首字母)的鏡頭為高端鏡頭(俗稱「L頭」、「L鏡」或「紅圈頭」),其變焦鏡頭一般為恆定光圈。外觀特點是鏡頭前端有一環紅圈。其價格一般較為昂貴
- 標有「IS」(全稱「Image Stabilizer」)的鏡頭具有光學防抖特性
- 標有「DO」的鏡頭為衍射光學元件的鏡頭,相同焦段的情況下具有較小的體積,便於攜帶。外觀特點是鏡頭前端有一環綠圈
- 標有「STM」(Stepping
Motor)步進式馬達的鏡頭,可有效讓錄影時自動對焦能更加流暢並能有效降低音量。
構圖
構圖是攝影中一門重要的學問,攝影可說是一項減法的藝術,是如何就眼見的視野中,擷取需要的元素並安排在適當位置,表現出畫面的美感,構圖通常以鏡頭焦段,主體位置選擇、主體比例、賓體位置、賓體比例、前景、中景、背景、拍攝位置決定。
美的形式原理--包括 反覆 漸變 對稱 均衡
調和 對比 比例 律動 和統一,在畫面中融入美的形式
井字構圖法--將主體放置於井字構圖點上或線上(是主體形狀),主體的視覺中心放在構圖點上,是最常用的構圖法

三分構圖法--與井字構圖相近,視野中有垂直線或水平線(近似亦可),將垂直線或水平線至於畫面構圖線上
 其他諸如對角構圖法、曲線構圖法、斜線構圖法等,只是把線條化的攝影原素安排在畫面裡,是攝影的元素之一,

原則上仍不脫離井字及三分構圖法,
  
 

數位影像坊淺談構圖技巧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