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卿老師「學前基本能力」七個主題

一、服從性 二、專注力 三、口語理解與表達 四、記憶力
五、數與量 六、抄寫前的準備 七:推理習慣和推理能力  

一、服從性

A服從性
B常規建立
C常規與非常規
D服從性未建立的後遺症
E孩子「不服從」的項目及其原由
F孩子不想做練習時,大人可以怎麼因應?

G為了服從性訓練,當孩子操作教具出現阻力時,該怎麼辦?
H什麼時候該轉換方法訓練特殊兒了?(時機釐清)
I「服從性」的進階訓練
J「服從性」建立最後關鍵仍是「推理能力」
K影響情緒的因素


A服從性

一、前置能力

1.      看到、聽到

2.      看懂、聽懂

3.      回應方式

-肢體動作(點頭或搖頭)

-語言表達

-臉部表情

-做指定的事情

 

二、相關條件

a.所指定的事情應是孩子熟悉或已會的事情(無難度可言)

b.盯著起動時,一旦發現孩子不會做,最好找時間再重教(不會就必須重學或重教)

c.當場親自帶他做,做到他記得或會做為止(不熟悉或未記得,只能反覆練習直到熟悉)

d.若會做而不做,是屬於「服從性」的問題,「親自帶做」仍為上策,大人需表態-我說出例行事項的指示時,我一定會要求你做到才放手或讓你自由

e.「服從性」訓練時,大人一定要理性、沉穩,不得動怒,更不可以扯遠,只說只講眼前你要孩子做的事(你的要求或指示)

 

二、評估標準

1.      依指令有所反應(聽到且聽懂後,十秒鐘即有所回應,以表示聽到了或知道了)

2.      聽到指令後或一拉就就起動(聽到且聽懂後,十秒鐘就起動,開始起身有意去做指定的事)

3.      做完指定事項的份量即可(內容份量達到即可)

4.      主動去做且做完(多做幾次就記得,再做下去遲早形成習慣,此時就不需要大人一再提醒了)

 

三、範圍與內容

1.      家庭裡生活方面的常規指令應遵守(非常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

2.      學校班級裡生活方面的常規指令應遵守(非常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

 

四、方法步驟

1.      親自帶他做你指示他做的事情

2.      叫不應就立即走過去或上前(親自帶做或詢問未起動的理由─是否未聽到或聽全)

3.      問他是否聽到你在對他說話?

4.      再問他已聽到是那些內容?

5.      問他是否需要你重說一回?

6.      你願意再說一回或補足他沒有聽到的內容     

7.      問他聽到並聽懂了嗎?

8.      再問他是否會去做你指定的事情?

9.      在旁盯著他起動

10.  看著他做,直到他做完才讓他自己做他想的事情(尤其針對並不喜歡大人盯他做的人最好全程盯到底)

 

五、注意事項

1.      「非常規」的項目應以協商方式進行,勸服對方認同或接受指定的事情。

2.      事情是否能精確或正確地做到指令者的標準實與能力高低有關。

3.      偶爾出錯可能與專注、情緒或態度有關。

4.      依順步驟進行需要搭配高度的記憶力,故未依指令者的步驟進行也不宜認定是「服從性差」是唯一的原由。

5.      未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或速度較慢有時是做事態度不夠仔細或時間觀念較差。

6.      愈做較好,還想到更有效能的方式進行指定的項目可能是體會如此做對自己有不少好處而內化──完全接受項目。此時,不再是被指定或命令,而是自願且樂意去做此事,故不能視為服從而做)。

7.      當孩子不遵從常規應堅持他照著做。不管他個人的想法或觀念,大人必須盯著他做,直到他做完。如此這般進行一段時間成習慣,才有可能開始確立孩子服從家庭(小團體)或學校團體(大團體)裡的常規。

8.      若孩子未學過但拒絕或排斥大人想要教他或親自帶他做有關常規的項目的話(例如:飯前飯後規矩,他還不會洗手,即使他不願意學也不能處罰他),暫不宜施行處罰。

9.      一旦孩子學會有關常規所指定的項目,他卻不去做或拒絕大人親自帶他去做時,處罰是可以考慮執行的。不過,特殊兒童仍以剝奪額外享受或讓孩子無聊為較有效的處罰方法。

10.  「親口答應做就一定會做到曾允諾的事情」可視為服從自己的期望和自我要求,即是「責任感」的最起碼的表現,然而,仍需要相當好的自制力或自我約束能力才能做到。


B常規建立

一、常規的範圍

1.      生活自理

-身體整潔

-環境維持

-器具操作(日常生活)

-社區前往

2.      與他人配合一起共居、共學、共事或共處

3.      輪流分用共同的東西(公物)

 

二、常規適用的對象

1. 昨天這樣做,今天也如此做,明天也照樣做(例行的事項)

    2. 大人和孩子都要遵守

    3. 兄弟姊妹也都要照著做

 

三、常規使用的條件

1.      為團體生活共居、共學、共事或共處而設,若經過大人親自教導和共居五、六年的帶動的話,可視為「常規」-團體共同規範。若成員不能遵守的話,處罰是可以考慮施行的。

2.      為大人方便而設的命令最好先進行「協商」,若沒有異議的話,當然也可以執行。

3.      為家族姓氏或班級的風範而設的標準,若大人無法勸服孩子認同的話,其實不必如此強制孩子或要求其完全遵從(因此多為高標準)。

 

四、建立常規的好處

1.      省時(生活中常發生的狀況,回應的方式或做法不必每次解釋如此要求的理由)

2.      省力(團體中的成員可以分工,日常生活例行的事項將會更有效率)

3.      省物(大家共用物品,輪流使用,所有生活用品實在不必人手一份)

4.      少爭吵(若所有成員依循適用大家的規範而共處,爭吵機會應逐漸減少)

 

五、常規確立的方法

1.      大人需先動作示範,做給孩子看,讓孩子在平日相處中有機會學會大人的所做所為。

2.      大人邊做邊說自己在做什麼,並說明如何做每一步驟。

3.  大人親自帶著孩子做生活中要求的常規事項,教導徹底,從頭到尾,每一步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此精緻確實的教導,常只能教會一種做法)。

4.  孩子學會了,大人必須盯著孩子在平日生活中展現出來,直到孩子養成習慣。

5.  雖然孩子會做,也去做常規所列舉的事項,大人仍應去檢查是否通過大人的底線標準。

    6.  一旦孩子達到大人的底線,大人最好口頭肯定孩子的配合度,因為孩子已通過身為團體一份子的基本義務了。

    7.  其實最重要是讓孩子明白做到就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成員應先與大家一起做團體的事,再做自己個人的事(服從常規與個人偏好或喜歡程度無關)。

    8.  若孩子主動遵從常規事項,大人為了鼓勵孩子一再主動去做,也可以特別獎勵孩子的「主動性」。責任感高的人一向是主動去做該做的事或親口承諾的事。

    9. 實行常規二、三年後,大人不妨進一步地解釋常規設立的理由和如此標準的考量角度,一方面總是要讓孩子確實明白大人為何如此設立常規的理,另一方面是等孩子大一點,其推理能力才能符合理解來龍去脈或前因後果,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會已來臨,常規設立未必都可以「對錯」來評斷,只能從「利多於弊」來思考或自我約束。

      

   10. 大人遲早需詢問出孩子認為如此設立的常規的利弊。若仍從團體的角度孩子可以講的有理的話,大人也不妨考慮修改以往所設的常規,嘗試其他的方法或標準做做看。唯有參與性佳和投入感高的孩子才會願意自動動腦,去想更有效率的團體規範。

 

六、評估標準(服從性只針對下列標示★的項目)

      1.有所回應(基本禮儀)

2.依約起動或一叫就開始進行(起動配合性)

3.確實完成(完成性)

4.做到底線標準(正確性-確實完成,並達到底線標準,故常設通過或不通過兩種尺度來評定)

5.常做遲早會養成習慣,看到就做,想到就做,當然不只做完,還能做到底線標準(自動性)

6.多做自然就記得,進行的速度也會快起來的(速度性)

7.說到做到,說話算話(對自己言行負起責任的責任心)

8.以「團體或考慮他人」為出發點,自動想到改進的建議(承擔對團體的責任而生起榮譽心,或一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而願意自我約束)


C常規與非常規

一、常規

1. 包括哪些項目或範圍?

2. 誰建立或決定?

3. 何時開始建立?

4. 需多久時間來建立?

5. 誰負責教導?

6. 建立的方法有哪些?

   親自帶做

動作示範(做給孩子看)

口語教導每一步驟

重點提示

提問題法

    7.評估標準

       聽到指令,十秒鐘有所回應(肢體或口語或臉面表情)

    配合起動(意願)

    完成(能力)

    獨立做完(記住)

    主動做(習慣)

    如期完成(速度)

    進步(方法、速度等方面)

8. 是否有常規有「試用期」?為期至少多長的時間?

9. 若遵從,是否口頭讚美或給予實物的獎勵品?

10.若不遵從,是否可處罰?處罰選項有哪些?

剝奪額外的享受(不准吃零食或玩玩具)

    多做不喜歡或討厭的事情(例抄寫、洗碗)

    隔離禁足(不讓其參與團體活動或外出,但是大人需守候在旁以等待他的妥協時刻的來臨)

    罰坐或枯坐(讓其無事可做、無玩具可玩或無書或電視可看)

    收回以往所送的禮物或零用錢(故事書或玩具) 

二、非常規

1.      以前未曾發生的事(不是常規範圍內的項目)

2.      方便大人為主,多以個人的利益為出發點

3.      願意起動(配合度)為主要目標

4.      說服的方法

講理,分析利和弊(對己有利就多說一些)

請求孩子協助或幫忙大人完成家務事

提出建議,讓孩子考慮是否接受或拒絕

    獎勵或重賞(準時獎、起動獎、完成獎、進步獎、多做獎、主動獎、收拾獎、服務獎、禮貌獎、理性協商獎…..等)

5.      評估標準

    配合起動(意願)

    完成(意願+專注)

    獨立做完(意願+專注+記住)

    主動性(如此做的理由)

正確性(能力+熟悉度)


D服從性未建立的後遺症

你的孩子有出現下列狀況嗎?請以英文字母大寫A BCDE表示: 

  A」:你需要再說一次他並不是不懂的話或指示(你需花費唇舌重覆說)

  B」:你需要在旁等待他動手去做(你和他的時間都浪費了)

  C」:你需要催促他去做(你的態度、口氣愈來愈不耐煩了,他的表情經常顯露對你不悅或厭煩)

D」:你愈教愈挫敗,孩子也挫折(教學與學習變成相當不愉快的情境,也影響彼此的情感)

E」:他誤以為你不喜愛他了,他也不需要對你有所顧忌(關係開始惡化,你說什麼他都不願意配合,也不想嘗試了,甚至故意反抗) 

□他聽到你在叫他的名字,他卻不回應。 

□他知道你在對他說話,但是他裝作沒聽到。 

□他口頭答應你的要求或指示,到時卻拖延時間,而未立即動手做。 

□他明白你的意思,他裝作不瞭解或沒弄清楚。 

□你說什麼,他總是有他的理由,你需要一再針對同件事對他好言歹說。 

□你在教他時,他不懂也不說,你誤以為他懂,結果不是這麼回事,但是問題已拖了幾星期或幾天了,等到你在教他其他的內容時,才發現有些東西他還沒弄懂,你又得回頭重教。如果你未隨堂評估,你也常會責怪他「不專心」或「不認真」。 

□他不是不記得你的要求,但是他常推委忘記了或只會說「不知道」來應付你的懊惱。 

□你稍微強硬點,他也會以「哭鬧」或「不理性宣洩」的方式因應 

□他變得更加沉默,連例行的事項或已會的事也表現得愈來愈被動,甚至逃避或拒絕學習或動腦 

□他看到你的顯露出「不耐煩」的表情,開始對你放肆地發脾氣或惡口


E孩子「不服從」的項目及其原由

每個人偶爾都會出現「不服從」的舉止,但是不服從的項目及其原由未必相同? 

a. 請在□裡先以英文字母大寫ABCDE表示孩子在你所要求或指示的哪些項目表現不服從的原由: 

A」:生活自理-身體和衣著的整潔(個人衛生方面)

B」:生活自理-環境保持與維護   

C」:團體生活作息的搭配(在指定的時間做被要求某事以配合團體中其他成員)

D」:尊重他人權益的生活習慣(物品共用或分享)

E」:學習有關朝向獨立生活相關的技能(讀寫算、看時鐘、交通標誌或認路等相關知識方面) 

b.在△裡再以阿拉伯數字13,表示孩子在不服從該項的出現率:

1」表示「很少」:五次中0次或最多一次出現

2」表示「較少」:五次中二次或三次出現

3」表示「較多」:五次中四次或五次都有 

  他不想做你要求的事,因為他認為的要求是不必要的或多餘的 

  不想現在放掉手邊的手而去做你要求的事,等一下他才會去做,只是不想依你的時間作息去做它 

  他知道要做它,也非做不可,但是他不想做到你要求的標準,因為你的標準實在過高了或一再調高 

  他根本不想滿足你的期望,因為他認為你沒有先讓他對你滿意

    雖然你的要求仍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只要你平日對待公平點或尊重些,今日他才願意去做你的要求或指示 

    由於你總是不滿意或嫌東嫌西,他已不想做你要求的事,因為他覺得太累了 

    為了避免你索求無度,他決定現在不再依你的要求行事,因為你沒完沒了,你要求這,期望那,如果這樣下去,他認為終究會受不了,他決定現在就煞車 

    他認為你自己也沒做好或做不到在先,於是你就無資格或無理由要求他。你怎麼可以要求他去做連你自己都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呢! 

    他不想做,因為他太了解你了,只要他拖拖拉拉,你就等不及或受不了,到時候你自己就先跑去做了,說不定他可以賴掉這次,至於下次,就再說吧! 

    他自己比別人特別、聰明或辛苦、特權或優越感,他認為他不必親自做,這種事應該由別人去做,反正他們也沒什麼事或有的是時間 

    他自覺能力不足,經驗有限,他沒有把握做好它,他又不希望別人唸他或說他的不是,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他不行或不聰明,他就刻意地逃避做它 

     他覺得厭倦同樣不變或乏味的事情,他提不起勁去做它,愈做愈煩,如果有新鮮的事,他倒是願意嘗試看看


F孩子不想做練習時,大人可以怎麼因應?

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東西?(你做完就可以吃東西。)

*(原則上,有些孩子是比較好吃,還沒做多少就想要吃他的完成獎。大人心不要太軟,完成獎是點心,不是正餐,故孩子必須用腦出力才能享用點心。) 

媽媽,什麼時候下課?(做完八套教具就可以下課。你現在做到第三套,你做得很好。你還有五套教具,做完就可以下課了。)

*(原則上,孩子做到一半也不知道已做了多長的時間,故大人不如說出具體的數據讓孩子清楚接下來他還要做的份量較能安定他的心。) 

媽媽,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做到八點鐘就可以休息,你再做半小時就可以休息;休息二十分鐘後,你還要回來再做五套教具。)

*(原則上,孩子一休息就不想再回來,故中場休息能避免為妙;若確實安排了中場休息時段,大人就必需一再提醒-休息後還要回來繼續做的數量。) 

媽媽,我不想做了。(好不好?做完就可以吃東西了,你想不想吃「乖乖」?)

*(原則上,孩子不想做,大人可以提出改變他心意-從「不想」轉變為「想」的誘因。) 

媽媽,還要做到什麼時候?(今天要訓練二小時,你六點開始做,做到八點鐘就可以下課。現在還剩半小時就到八點鐘,八點鐘你就可以下課。)

*(原則上,時鐘最好不放置在抬頭就看得到的眼前,免得孩子一直看時鐘,也一直問幾點鐘。大人一直強調每天上課幾小時,從幾點鐘上到幾點鐘,視為每天都做的例行的事情。) 

媽媽,我想上廁所。(好不好?我帶你去上廁所。上完廁所,你就跟我回來繼續上課。)

*(原則上,大人需陪同一起去,同進同出以避免孩子在廁所東摸西摸,拖延回來的時間。 

媽媽,我口渴。(喝完水,你要再繼續做喔!)

*(原則上,大人身邊需先準備好點心和飲料,不需離開座位,不讓孩子落單。) 

媽媽,我不會。(你剛才做的很好。你再想一想,你就會做了。)

*(原則上,大人可以參與加入一起做,或幫點忙,例:起個頭或接下做幾個讓孩子仔細看看媽媽做的了什麼或怎麼做。) 

媽媽,好難哦!(有些題目簡單,有些題目難。簡單就做快一點,難的題目就要仔細看,慢慢想。你還是可以做下去的。)

*(原則上,大人先區分孩子是抱怨份量太多而太費時,或真得不會做。有時只是份量太多而太費時,孩子不想做這怎麼多份量的教具,想換其他簡單或量少的教具。) 

媽媽,怎麼還沒有做完?(你做了六套教具,你快做完了,只剩這三樣了。)

*(原則上,當孩子不耐煩時,大人需提供具體的數據。) 

媽媽,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你要先跟媽媽學會很多基本的東西,以後上小學就可以跟老師和同學一起學習。)

*(原則上,表明媽媽先教一些基本的東西,就讓老師接手教或強調媽媽教會一些基本的東西就讓他跟同學在班上一起學。) 

媽媽,我累了,不要再叫我做了。(每天都是六點鐘做到八點鐘,你做到八點鐘就可以下課,吃我幫你買的「乖乖」。繼續做,做完就吃乖乖。)

*(原則上,大人只要連結「做完」與「完成獎」之間的關係,不必提孩子的藉口-累。) 

媽媽,八點鐘我要下課,我不要再多做了。(好啊!八點鐘可以吃乖乖了。今天我還另外準備了一塊你最喜歡的「巧克力糖」。只要你再多做二套教具,你就可以多吃這一份「多做獎」。你要不要吃「巧克力糖」?)

*(原則上,孩子不想多做,沒有不好或錯,故先給他定心丸-先表明他一定可以吃到他的完成獎,再提「多做獎」來引誘他。成功與否在於媽媽的溫柔的口氣及多做獎是否是他喜歡的東西。) 

媽媽,我可不可以現在吃「乖乖」?

(你做完了,當然可以吃「乖乖」。)

(當孩子正在吃他的「完成獎」-「乖乖」時,

1.      大人可以提到「多做獎」的內容;

2.      甚至拿出「多做獎」讓孩子瞧一瞧;

3.      以引誘孩子吃完「完成獎」後願意多做二套教具;

*原則上,多做獎最好比完成獎更具吸引力,更能得到孩子的心。

 

當孩子不會做或覺得做不好而開始哭時,(千萬不要立即終止訓練)

1.      媽媽先肯定孩子已做的部份;

2.      媽媽表示她很滿意今天他的表現;

3.      媽媽再強調「做完就下課」;

4.      媽媽提到還剩二套教具。

5.      媽媽也參與幫著做一些。

6.      剩下份量可以減少為一套教具,不過,仍需做完一套教具才結束。

7.      結束時,媽媽仍需陪伴孩子,看著他吃他的的完成獎;

8.      這時,坐在旁邊的媽媽可以問孩子:做完了,高不高興?

點心,好不好吃?

                                   學會就好了,做完就下課。這樣上課,好不好?

                                   明天媽媽準備你喜歡吃的「蛋糕」,好不好?

                                   明天做完,你就可以吃「蛋糕」。你想吃吃「巧克力蛋糕」,還是「草莓蛋糕」?

                                   明天我買你喜歡的巧克力蛋糕。我們明天六點再上課,好不好?


G為了服從性訓練,當孩子操作教具出現阻力時,該怎麼辦?

A裝作沒聽到或看到,忽視眼前狀況

B出手幫忙,輪流做,以減少他單獨做的次數或時間。

C一再強調「做完就可以自由」或「做完就下桌了」。

D叫他的名字,問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問他還有多少要做才算做完。

E提醒孩子做完就可以得到「完成獎」。

F親自帶孩子做每一步驟,做完就下桌了。

G親自帶孩子前往,全程盯促,直到他完成,不必點破他想逃避的意圖。 

□他抱怨太多,他喊累了,他愈做愈慢了。

□他認為大人要他做教具太無趣,他覺得很無聊,但是手上還在操作教具。

□有人叫他的名字,他已被分心了,他轉頭看叫他的人,雖然人還沒有下桌,但是手已停下來。

□時間到了或已下課了,同學或手足的嘻笑聲讓他心急起來。

□他常以口渴想喝水或想上廁所離開現場。

□他遇到難題或不懂之處或感到挫折,開始生氣了。

□他動手操作教具,但是他已出了錯。

□他跟你閒聊,扯到與教具無關的事。

□他看上別組正在進行的教具,他認為別人手上的教具比較好玩。

□他不喜歡目前正在做的教具,他看到大人身邊還準備了其他教具,他想換別的教具,先做他喜歡的教具。


H什麼時候該轉換方法訓練特殊兒了?(時機釐清)

請在□裡,填寫英文字母大寫加配阿拉伯數字的符號以表示在下列某項情境出現時,你會考慮使用或轉換其他方法訓練特殊兒?(可複選,但選項最多二項) 

A1主動視覺搜索同屋裡的聲音的來源

A2主動視覺搜索屋外的聲音的來源

A3主動視覺搜索不到30公分距離東西的移動

A4主動視覺搜索30公尺距離遠東西的移動

A5主動視覺搜索已被移開放某件物品的原先位置

B1兩眼注視不到五秒鐘

B2兩眼注視過十秒鐘

C1視覺專注不到兩分鐘

C2視覺專注至少五分鐘

C3視覺專注超過十分鐘

C4正確地找出至少一項相同點或不同點

C5正確地找出四、五項不同點

C6正確地找出任何不同之處

 

D1分得出常見的家人或照顧者(例如:保母)

D2分得出自己玩過的玩具(例如:汽車模型)

D3記得自己曾去過的地方(例如:買玩具的店、看牙醫的診所)

D4記得外出走的路線

D5知道常用的東西的名稱

D6明白大人說出動作要求的意思

D7分得出自己常用的個人東西或物品

D8記得也找得出東西放置地點

D9仿做前三步驟正確,但是後面步驟就混亂了

D10提示前面三步驟,後面就回憶想起來了

 

E1發出起起伏伏的不同聲音

E2還未叫出爸爸或媽媽,發出聲音屬於自發性,非溝通性語音

E3包括爸爸或媽媽,曾說出最多五個大人聽的懂的語詞

E4一次說出二、三字的詞

E5對於叫招和喚有所回應

E6肢體動作型(點頭、搖頭、手點指、手搖動)切題回答

E7口語詞彙型(語彙簡答)切題回答

E8說出一串聲音(不只六、七個音),但是不是字字清楚

E9會說出長六、七字的短句

E10會說出超過十個字的句長

E11會以五、六句話重述曾聽過或看過多次的故事內容

E12會以五、六句話陳述整天在學校的經過(只依時間發生的順序陳述下去)

E13會以五、六句話陳述某單一事件的經過(兼顧時間發生的順序和細節性)

E14會說出從何看出來或答案為何的理由(說得通即可)

E15會說一項矛盾或不合理之處(說得通即可)

 

F1上桌就哭鬧不休

F2聽到指令卻不理會

F3聽到指令只是口頭應答卻無立即行動

F4催促還表示等一下再做

F5站著或坐著陪伴還做做停停

F6常嫌「太多」、「太難」而不想做下去

F7愈做愈慢、做做停停

F8做到一半就不想做下去了

F9威脅之下臭臉做下去

F10沒有喜歡或認為值得的獎勵品就拒做

F11隨便做做了事,做得粗糙

F12老是說「不會」、「不知道」卻不願意重學

F13老是說「做不好」而要求大人替他做

F14做錯不認錯,一再找藉口否認

F15做錯都是別人的錯,甚到發起脾氣

F16破壞公物

F17打照顧他的重要關係人

F18打同學或手足

F19打正好站在旁邊的人

F20自傷

 

G1聽到指令就回應

G2親自帶做全程

G3一叫就起身或起動

G4親自帶做全程

G5催促只是不停手

G6在旁陪伴表現穩

G7獎勵配合度高

G8聽到指令就去做

G9看到時間就會去做

G10答應就會如期做到

 

H1主動要求自己拿杯子喝水

H2主動要求拿湯匙自己吃

H3主動學著大人做出某項家事的動作

H4主動學著拿起大人使用的家用品玩弄或玩耍

H5立即學著大人說出兩個相同的疊音(例:抱抱)

 

I1主動提出要求想吃、喝或出去玩

I2主動唸出廣告看版上、牆上、報紙上或電視裡的字

I3主動要求拿筆畫圖

I4主動要求拿筷子吃飯

I5主動拿筆模仿家人寫字

I6主動詢問大人某字詞怎麼唸

I7主動要求大人講故事

I8主動詢問故事相關的內容

I9主動提問想了解大人或別人如此做的理由或原因

I10主動表示自己不認同大人的理由或看法

 

J1認生,不接受照顧者改變

J2不適應新改換的環境

J3偏食,只易接受新的食物

J4記憶佳,不願再去他不喜歡的地方

J5不能等待需求滿足,馬上就要看到,立即就要得到或吃到才安靜下來

J6堅持照著已學會的步驟進行

J7改換活動作息就會出現無法集中精神的現象

J8親口答應做,可是到現場又拒絕配合

J9挑剔大人說話前後的不一致或說話做不到

J10他認同的事或接受的理由才願意配合去做,他不認同就拖拉或賴掉 

 

□什麼時候帶孩子多做體能活動?

□什麼時候帶孩子看復健科或進行物理、職能或感統方面的訓練?

□什麼時候該可以開始帶著孩子坐上桌針對桌上呈現的教具密集訓練了?

□什麼時候該必須拉著孩子的手全程操作教具或進行生活自理項目(親自帶做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親自帶做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旁白法」讓孩子聽熟且明白所指為何(建詞庫)?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旁白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兒歌」來增進口語表達的意願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兒歌」來增進口語表達的意願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故事錄音帶」來增進口語理解的意願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故事錄音帶」來增進口語理解的意願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音樂錄音帶」來增進專注持續的時間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音樂錄音帶」來增進與人社交互動的意願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搭配點搖頭提示法的是非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可以停用搭配點搖頭提示法的是非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二選一選擇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二選一選擇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三選一選擇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三選一選擇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簡答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簡答題型「提問法」?

□什麼時候可以完全以「提問法」為主要訓練方法了?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仿說法」讓孩子仿說語詞?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仿說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口語重述法」讓孩子仿說短句?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口語重述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重疊法」以提升孩子記憶成效?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重疊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動作示範法」讓孩子仿作特定的連續動作?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動作示範法」讓孩子仿作特定的連續動作?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口語指導每一步驟」的方法(說明某一步驟就讓孩子馬上接著做出該步驟)?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口語指導每一步驟」的方法(說明某一步驟就讓孩子馬上接著做出該步驟)?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先說明每一步驟給孩子聽,再讓孩子自行依序執行」的方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先說明每一步驟給孩子聽,再讓孩子自行依序執行」的方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先聽取孩子說出每一步驟的順序,再讓孩子自行依序執行」的方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先聽取孩子說明每一步驟的順序,再讓孩子自行依序執行」的方法?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獎勵孩子「說到做到、說話算數」的表現?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獎勵孩子「說到做到、說話算數」的表現?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具體動作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具體動作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顏色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顏色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形狀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形狀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數量或數字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數量的數字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可以運用相關內容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相關內容的「提示法」?

 

□什麼時候開始確實教導「家規?」(最多六條家規)?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某條「家規」?

□什麼時候開始試行「家規?」的執行?

□什麼時候也該取消試行某條「家規」?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在孩子的眼前運用「觀察記錄表」?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觀察記錄表」?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用「獎勵制」?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獎勵制」?

□什麼時候開始運用「處罰制?」?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處罰制」?

□什麼時候開始執行違反「家規?」的不良後果?

□什麼時候也該緩用某條「家規」的執行?

□什麼時候開始說明理由和原因?

□什麼時候也該聽取孩子說明理由和原因?

□什麼時候開始運用「協商法」(談條件)?

□什麼時候也該停用「協商法」(不談條件就是依家規執行)?

 

□什麼時候開始主動在旁書寫數字或字形讓孩子學習認讀字詞?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主動書寫數字或字形在旁讓孩子認讀字詞?

□什麼時候開始帶著孩子唸讀語詞組成的短句?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帶讀而改讓孩子自行唸讀語詞組成的短句?

□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拿筆隨意塗鴉或畫畫?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讓孩子拿筆隨意塗鴉或畫畫?

□什麼時候開始抓著孩子的手拿筆描所有一筆劃的部首?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抓著孩子的手拿筆描所有一筆劃的部首?

□什麼時候開始抓著孩子的手拿筆依筆順描數字或六筆劃以下的部首?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抓著孩子的手拿筆依筆順描數字或六筆劃以下的部首?

□什麼時候開始放手讓孩子自行依筆順描整個字形?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讓孩子自行依筆順描整個字形?

□什麼時候開始任由孩子自行依筆順抄寫國字?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讓孩子自行依筆順抄寫國字?

□什麼時候開始教導孩子先認讀注音符號(聲母、韻母和四聲)?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教導孩子認讀注音符號而改讓孩子先認讀日常生活常用語詞的國字卡?

□什麼時候開始進行聽寫語詞的國字?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聽寫語詞的國字而改讓孩子聽寫語詞的注音符號?

□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聽排短句?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進行聽排短句而讓孩子聽寫語詞?

□什麼時候開始進行用詞卡聽排成短句?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讓孩子聽排而改讓孩子聽寫短句?

 

□什麼時候主動重教曾學過的內容?

□什麼時候等到出錯再重教曾學過的內容?

□什麼時候擇日再換新教具重提問類似的問題?

□什麼時候以眼前舊教具重提問一模一樣的問題?

□什麼時候幫忙指正或點明對錯為何?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訂正或檢查對錯?

□什麼時候可以另訂「做錯另增三題或三套教具」的規定?

□什麼時候也該取消「做錯另增三題或三套教具」的規定?

□什麼時候全程陪伴孩子做完全份教具才能一起下桌?

□什麼時候讓孩子先做對前三題,大人就可暫時離開一段時間?

□什麼時候讓孩子先自行做完全部教具,最後再由大人檢查是否通過即可?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決定所做教具或題目的優先順序(先做數學,後做國語)?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決定所做教具或題目的份量多少(做錯幾題就可以換別的教具或題目做)?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決定解決問題或做題方法?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決定解決問題或做題的步驟和順序?

□什麼時候詢問孩子選擇解決問題或做題方法的理由?

□什麼時候讓孩子改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其中某些步驟的理由?

□什麼時候詢問孩子選項答題的來源或出處(從何得知)?

□什麼時候詢問孩子做錯或答錯的理由?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決定如何改正?

□什麼時候讓孩子說出如此改正的理由?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安排平日的生活作息?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計畫他所在意事件的細節?

□什麼時候固定給孩子零用錢?

□什麼時候讓孩子自行支配零用錢?

□什麼時候開始親自接送孩子上學或外出買東西?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接送而改讓孩子自行上學或外出買東西?

□什麼時候開始替孩子選擇朋友在校外繼續交往?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干涉交友而改讓孩子自行選擇朋友在校外繼續交往?

□什麼時候開始規定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做某項家事?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催促孩子做家事而改讓孩子自行選擇做家事的時間?

□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單獨留在家裡?

□什麼時候也該停止讓孩子單獨留在家裡?


I「服從性」的進階訓練

.你的孩子是否已通過「初階」的標準了?請在□裡,以「V」表示已通過:

聽到指令口語或肢體動回應已聽到了(基本禮儀已通過)

聽到指令10秒鐘就起動(配合度佳)

做完一套的份量才下桌(做完即可,不要求正確性,也不談速度性) 

------------------------------------------------------------------------------------------------------- 

.你的孩子已達到「進階」標準中哪幾項?請在□裡,以「V」表示已通過對: 

.如果未通過項目,你認為進行訓練的順序如何排列?請在△裡,以阿拉伯數字12345表示:(最先進行項目以1表示,以此類推): 

前置能力:1.口語理解佳

          2.切題回答可

          3.眼手腳協調的精細動作能力好

 

相關條件:1.專注持久已超過二分鐘;

          2.服從性初階已通過;

 

拿起指定的教具(不再依自己的偏好衝動行事了)

前三步驟完全按照大人教導順序進行(記憶力差也可以做到)

三步驟以後的其他步驟依指定的順序進行(需要記憶力或專注力搭配)

    每一步驟依大人教導方法做出(執行性)

正確地做出每一步驟(正確性)

做完桌上所有教具(不論份量有多少)

不會做、忘了怎麼做或弄混淆不會離開,也不鬧情緒(已接受做完才下桌的規定了)

仍繼續動手操作教具(即使不確定做法是否正確仍做下去)

大人中途插入想教他正確的方法,他願意聽從,也當場改正(自我期望高)

甚至願意回憶聯想其他方法(固執性已鬆動)

    做錯願意重頭做起(服從性進階完成) 

------------------------------------------------------------------------------------------------------- 

大人提出「多做獎」,他願意多做(服從性高階)

    一定要弄會才會下桌或下課(認真學習型)

主動請求大人再教他(進步獎)

下次看到曾做錯或覺得有點難的題目,也樂意再嘗試看看

    看到不喜歡或重覆做很多次的教具(已學會),也願意認真做到大人所要求的標準(已會就可以要求更高些) 

.當你想訓練孩子上述某一項進階目標時,你要怎麼說?如何表態呢?請以「V」表示你的選項: 

訓練方法:□1.親自帶做

          2.動作示範

3.口語指導

a前一步驟做完再說出下一步驟如何做(每一步驟都說)

             b.說完所有進行步驟再讓孩子動手做(每一步驟都說)

             c.說完有所進行步驟後,還要細問以確定孩子了解且記住(每一步驟都說又細問)

  4.重點提示

a..大人想強調的點

b.孩子容易弄錯之處

c.說明如此做理由(前因後果連結起來)

          5.獨立完成

              a.一再提到「完成獎」

              b.表明他已做錯或會做了

c.提醒他已快做完了

d.肯定他已做的很好了或態度認真

          6.提問

a.詢問他下一步為何 

              b.複習已學習的相關內容

              c.轉向「推理訓練」

7.說服

a.希望他的動作可以快一點(以後大人不必在旁窮緊張,催他時間不夠了)

b.希望他能明白如此訓練的理由(以後準時上桌展開訓練)

c.希望他能明白大人也是很用力地動腦找教具或學方法(不會或做久也不會對大人發脾氣了)

          8.執行性(說話算數、說到做到)

              a.提問引導孩子親口答應(指定時間內+完成)

              b.說明如期做到的獎勵品(說到做到獎)和不必提醒的「主動獎」

              c.提醒孩子起動時間、進行方法和「說到做到獎」

              d.不必事先提醒,他做完就可以領取「說到做到獎」和「主動獎」

 

.如果大人已明白自己不能發脾氣又不可以打孩子,也不想老用「威脅法」的話,為了要達到上述「服從性訓練」的目標,大人最好怎麼說話呢?

1.請先把上述第B步驟或第C步驟中你所選出的訓練目標的優先順序12345項目列出來;

2.大人決定要用上述第D步驟中你選出的那一種方法進行;

3.請寫下當場你想要對孩子說話的內容,以建立孩子的服從性;

 

 1項訓練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話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項訓練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話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項訓練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話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項訓練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話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項訓練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話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常對孩子使用哪些獎勵制度?請在□裡,以「×」表示你不曾使用的項目:

.你認為下列你曾使用過的各項獎勵制度中,何者為重需先確立?孰者應先強調以養成?請在□裡,再以abcdedefghij表示重要性的優先順序:

.從下列選項中,你發放獎勵品的輕重如何排列呢?請在裡,以1234567表示份量的輕重:(1表示獎勵品的份量最輕,5表示獎勵品的份量最多,以此類推)

 

□起動獎

△大人一叫,10秒鐘內他就動手了

△大人一拉,他就跟著走了

△大人一叫,他就動了

△大人只打手勢,他就去做了

  △大人只給一個眼神,他就去做了

□完成獎

△他會做完一整套

△他做完桌面上全部(不管套數)

□多做獎(會做後)

△他願意多做大人讓他二選一,挑出一項做

△他只願意做他想做的二項

△他願意多做大人指定的三項

△他願意再多做半小時(已能看時鐘了)

□主動獎(會做、記得且成習慣)

△大人提醒就他就接受

△不必大人提醒,他就去做

△不必大人提醒,他先做指定的事

□準時獎

△大人事先告之(三次以上)

△請他依連結的前一件做完就接下去行動了

△大人請他依鬧鐘行動

△大人請他自己看時鐘行動(已會看時鐘了)

□進步獎(已會做了)

△他做的步驟的順序都有

△不必提醒,他也記得下一步驟為何

△每一步驟他都做得正確

  △他完全依照大人的做法(完全正確)

  △他本來做錯了,後來他再學也就做對了

△他答錯的題數減少

△他有時出錯,現在怎麼考或如何提問他都能答對了

□正確獎(已學會,怎麼考就做對)

△低標準-依步驟的順序

△中標準-依步驟的順序+指定的方法

△高標準-依步驟的順序+指定的方法+預定的正確性達成

□說到做到獎(會做、記得且成習慣又親口答應)

△事先提醒他已準備了「說到做到獎」正在等他領取

△事先提醒他起動的時間

△事先提醒他需使用正確的方法才算數

△事先提醒他做到大人要求的所有標準的細節(高標準-指定時間內+依步驟的順序+指定的方法+正確性達成)

  △他主動做完來找大人檢查並領取「說到做到獎」

  △他主動做完,等到大人想檢查才發放「說到做到獎」

△他自動說出完成時間和方法,他也確實做到了

□收拾獎

△在大人的面前,他會放回自己做過的教具到桌上置物盒或封口袋裡

△在大人的面前,他會放回玩過的玩具到玩具專用置物盒裡的固定位置

△大人不在場他也會放回用過的文具或器具到原處

△大人不在場他也會放回玩過的玩具到玩具專用置物盒裡的固定位置

□服務獎(已學會也記得且可以獨立完成)

△對方先開口請求,他才去服務對方

△對方未開口請求,他就去服務對方

△主動請問對方是否需要某件東西,對方表明,他就去服務對方

□速度獎(已會看時鐘了)

△速度加快些(但是還是沒有在指定時間之前完成)

△在指定時間之前完成

△比上一次更快(正確性仍依舊保持應有的水準)

△他自動說出完成時間,他也做到了


J「服從性」建立最後關鍵仍是「推理能力」

你對下列陳述的看法有何想法或反應嗎?請在□裡以英文字母大寫表示:

  A」:你沒聽過這種看法

  B」:你沒想過這種看法

 C」:你現在終於知道這種看法

D」:你想過這種看法,還沒決定接受或排斥

  E」:你仍不接受這種看法

  F」:你相當贊同這種看法 

 

□自閉兒的特質-「被動」也是「固執性」的一種外顯表現:

-「偏態型」記憶也促使自閉兒總是先想到他所在意或偏愛的人事物

-由於對他所在意或偏愛的人事物不只是先想到,又常會想到相當細節的程度,故還能展現有限的「主動」現象

-至於其他自閉兒不在意或未先想到的人事物,則是是呈現「被動」或「不理會」情形

-上述狀況經常如此,也常被視為「固執性」的外顯表現 

 

□「具體目標」就是理性的堅持:

-如果父母未先預設「具體的目標」而一再有所堅持的話,自閉兒常能輕鬆地賴掉生活中例行的事項或工作,而只做他在意或偏愛的事

-為了不想繼續支持自閉兒的「固執性」,也不想助長他的「被動性」,更不希望他滯留或拘限於「偏態且狹窄的」生活範圍之內

-首先,不管自閉兒的語言理解到什麼程度,即使他還未開口說話,總是希望父母把「服從性」視為首要目標

-由於自閉兒被發現或診斷的年齡還算早

-一般而言,自閉兒在四歲以前被父母或老師發現情形最為普遍

-大人有目標但不情緒化的「理性」堅持是重要的關鍵 

 

□「服從性」的訓練策略以「服從性」為先:

-親自抓著自閉兒的手帶著他從頭做到尾-親自帶做

-大人「親自帶做」的過程中,旁白動作的意思、理由、步驟

-只要大人懂得「換句話說」就不致於鼓勵自閉兒「鸚鵡式」的仿說

-其實自閉兒的記憶力是相當不錯的

-由於日常生活的例行事項出現率高

-即使他是「偏態型」記憶力,也照常能記得全部步驟及整個過程 

 

□「推理能力」訓練才是最為紮實的策略:

-剩下唯有「何時自閉兒會運用已記得或學會方法去做日常生活中例行事項」的問題了

-當然,上述問題最好從「推理能力」訓練的角度來建構「主動性較高」的反應模式 

 

□只靠「語言」訓練無法解決自閉兒的特質所造成的問題或困擾:

-如果父母從「語言」方面先著手訓練

-自閉兒的「偏態型」記憶仍持續地阻礙「語言」訓練的推展

-當父母好不容易把時間挪出來想多教導或訓練自閉兒

-可是,卻經常遇到是他的不合作-「被動」與「固執性」

-故建議父母不要炒短線

-不是啞巴,也不是聾子的自閉兒遲早會有「語言」的表現 

 

□即使訓練「服從性」也應考慮運用「推理能力」相關的策略:

-還是先明顯地改善「被動」與「固執性」吧!

-當然,上述問題最好從「推理能力」訓練的角度來建構「主動性較高」的反應模式

-若「服從性」先設為首要目標的話,最後的關鍵仍是「何時主動運用已記得或已學會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例行事項」的問題

-由此看來,「推理能力」訓練會是最為紮實的訓練策略


K影響情緒的因素

1.嬰幼兒階段的語言發展較慢,而養成動手或動作表達的習慣

2.語言表達受挫,說不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失去耐性

3.父母或其他家人早已做了不良的示範(例出手打人、惡口)

4.未被允許宣洩負面情緒,故學不到合理的宣洩方法,也還未學好「推理」去重整事情經過,而只能段章取義地認定都別人的錯-讓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讓我感到挫折

5.由於推理能力欠佳,對人事物間的牽動或因果關係未能釐清,故不知從何做起或避免再次發生,而只會做無謂地抱怨問題出現或任性地指責別人 

6.還未確立「解決問題」的模式與技巧

7.還未認同人與人相處的「基本禮儀」

8.還未學好與熟人相處的「社交能力」

9.還未學會「協商或談和」的方法

10.還未常用「同理他人」的角度來看人論事

11.還未了解「自我覺察」的重要

12.還未學會「原諒他人」的方法

13.還未學會「道歉」的方法

14.還未認定「自評」的重要

15還未學會情緒自理最常用的三項的技巧(至少三項都會而轉換較有彈性)

-轉移去做喜歡或早已認同的本份事情

-決定留下或離開

-說服自己


社團法人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

劉春生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