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卿老師「學前基本能力」七個主題
七:推理習慣和推理能力
A初階推理訓練的須知
你認為進行上述訓練需要具備下列哪些前置能力或相關條件?請以「V」表示:
前置條件-□看到→看進→看完→看細(視覺敏感度佳)
□聽到→聽進→聽完→聽細(聽覺理解完整性佳)
□記憶力(教具或問題相關的名詞、動詞)
□問與答(切題回答)
相關條件-□
專注持續至少二分鐘,最好五分鐘
□
服從性(配合度好,有問必答)
□
不懂會問(意願性高)
□
願意再回憶,繼續聯想以往所學或記得的相關資料(正向的推理思考習慣已建立)
注意須知-□
儘量以「提問法」進行,故把要求、指示、命令轉為「問題」來呈現。
□由於孩子的年齡尚小,實在不宜以純口語來進行推理訓練,故大人需積極地尋找各式各樣既可以看到又可以拿碰的教具,即使是平面「圖卡」也適用。原則上,儘量避免大人以口頭詢問,而要求孩子口答而已。事實上,口問口答比較適合國小高年級的孩童;當進行推理訓練,讓學前階段的孩童多看、多碰、少聽大人說為宜,故大人提問只是說出一、二句問句為多。
□
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想,絕不催促孩子回答(不要總以為第一次想出正確的答案就是最聰明或最好的學習能力)。
□
鼓勵孩子說出或指出他的決定選項,看聽清楚後,也想明白後,就可以說出或指出來(不一定要口語表達,肢體語言也可以接受,故不必等會說能說才展開推理練習)。
□
協助孩子指出或說出他做決定的出處或理由(講得通即接受)。
□
朝向不只一種可性發展為宜。
□
偶爾也要求孩子以「排他法」練習尋求最可能的答案(先挑走最不可能的選題,以此類推下去,直到最後的選項即是最有可能的答案)。
□
任何「推理」訓練都可以把「服從性」、「語言」、「數與量」納入,視為「次要目標」。
□
言語上避免直接使用「不對」、「錯」等字,改換為「再想想看」,「看著圖卡再決定」等
。
□
如果孩子仍答錯,大人並非當場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或做對,不如先考慮是否改日再進行同一推理項目,只要教具未被大人拿來講解給孩子聽,其實是可以下次再使用的。
□
不給予孩子不需要的提示,除非孩子深感挫折或專注力欠佳,即使大人提示孩子時,仍把提示的用意改換成「問句」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此提示。
如果孩子負向情緒已起的話,「推理」練習已不適合再繼續進行,改做其他練習項目,例:操作型為主,需要眼手協調搭配的活動實有助於專注力的恢復;做他已會的內容,他可以增進自信心;當然做他最擅長項目可以改善他的心情。原則上,孩子一出現負向情緒或表示不想做或不願意學習,大人就同意讓其不必做下去的話,孩子終究學會以負向情緒威脅大人,以賴掉學習,而錯失學習的關鍵期,故建議可以改換項目練習一段時間。雖然大人可以視孩子做新改換項目的狀況而考慮縮短原來預定的訓練時間,但不能立即中止所有學習活動。
B「推理習慣」訓練的目標
你訓練孩子的「推理習慣」目標何在?請以阿拉伯數字1至5排出優先順序:
短期目標:
□
主動回憶機率增高
□
願意繼續或一直想下去
□
想的廣度再加寬些
□
想的切入點再加深些
中期目標:
□
減少記憶的比重-避免過度記憶(照相式記憶)或死背(先背後明瞭)的模式
□
看待問題或情境不再拘限於兩極化-相同或不相同,而接受每一次都是「類似」狀況
□
聯想以往親身或與他人相關的資料
□
不只使用一種推理策略處理所想得起的相關資料
長期目標:
□
確立「輸入記憶前先整合」的習慣
□
隨時新知與舊聞統整連結
□
運用推理模式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不期待單純性的「完美」,逐漸接受「當時且可執行選項」中「最適合自己能力、處境、需求、時間、體能等多項同步條件」的決定(即可視為最貼切的抉擇)
C推理的流程
1.
孩子看到眼前的教具或聽了大人所說一段故事的內容(視覺接收和聽覺接收)
2.
大人對孩子提出指示(提出問題或說出題目),並說出完成目標(聽覺接收)
*
不應該說明題目的意思為何
*
不可解釋分析教具的特色、故事的重點
*
更不可以提供做法或進行步驟
3.
依著已聽懂大人的指示和目標(語言理解)
4.
孩子開始願意主動回想過去(意願+回憶)
----------------------------------------------------------------------------------------------------
5.
聯想出相關或類似的資料(推理展開)
6.
孩子再把專注轉回眼前的教具或再想起剛才大人所說一段話的內容(專注+記憶)
7.
比較過去與眼前的異同或相關之處(相互對照、比較、分析、整合)
8.
若沒找到異同或相關之處,只能耐下心再重回上述第4步驟回想過去(耐心和推理的習慣)
9.
若再次進行至第7步驟,終於找到異同或相關之處,就可依大人的指示和目標開始(推理完成)
------------------------------------------------------------------------------------------------------
10.
持續著手操作或解決眼前教具,直到達到大人的指示和完成目標為止(專注+服從)
11.
進行半途又出現困難時,若意願仍高的話,推理的程序又再次展開(回頭從第4步驟再開始)
12.
進行半途又出現困難時,若意願降低的話,可能就放棄了(故第4步驟也常是挫折容忍度差孩子需先解決的瓶頸)
備註:a.若第5步驟找出一模一樣的過去經驗則屬於「記憶」的訓練。
b.第5步驟至第9步驟為「推理的流程」。
c.第4步驟是「意願性」-孩子是否願意積極地回想或回憶?
d.成功經驗累積多了就會提升第4步驟的意願性,這也是一般所謂的「正向的推理思考習慣」。原則上,失敗感增多時,也能促成習慣性,只不過是「負向的退縮或找藉口或隨便應答習慣」-不會就放棄,看到就逃避。
D推理能力(A)
一、初階
-異同(顏色、外觀形狀、大小尺寸)
1.
相同
2.
不同
-部份與全部(外觀形狀)
1.
前後(動作)
2.
上下(位置)
3.
頭尾(位置)
-比較(三至八項做比較)
1.
大小
2.
長短(橫)和
高低(縱)
3.
高矮(身高)
4.
胖瘦
5.
輕重
6.
多少
7.
老少(從外觀特徵)
8.
深淺(顏色)
(起頭點對齊,方向相同,只剩長度比較)
9.
遠近
10.
海裡或井裡的深度
11.
寬窄
12.
書本或木板的厚薄
-分類
1.外觀形狀相似
2.類別的共通性(同時一至四種同步進行對照)
-使用功能
-形成或起動條件
-特色特長
-生態環境
-專業職種
3.運用操作
-合用(同時一起使用)
-搭配(先後使用)
-關係(家庭、社區、大眾)
1.
人際相處
-親子
-手足
-親戚
-師生
-同儕
-同事
-鄰居
-熟人、陌生人
2.
職種業別(與大眾相關)
-穿戴制服
-操作器具
-工作場地
-服務對象
-動作
-功能
-稱呼
-相關順序(三至十二步)
1.
動作先後連接
2.
圖卡先後排列
二、進階
-先因後果
1.
先因後果
2.
起因主因
3.
因和果之分
-多元性(四至十種可能性)
1.
各種可能性的結果
2.
多種解決的方法
3.
不同的發展走向路徑
-逆向反向性
1.
逆向-依時間順序逆向倒推經過
2.
反向-假設(已有自身經驗或無自體經驗)
假如你有或做或說.......,你會不會…..?
假如你沒有或未做或說……,你會不會…..?
-猜測推測
1.
矛盾(前後不一致)
-不同的人在同樣事情上以前與現在的做法或說法竟然不同了
-同一個人在類似事情上以前和現在的做法或說法卻不同了
2.
不合理
-不應該同時出現或放在一起使用
-一起搭配或使用不恰當或不適宜(違反既定共同的原則)
3.
猜謎
-沒有說完(接龍)
你知不知道我要跟你談什麼事?
-未明白說出(暗示)
你知不知道我希望你怎麼做?
-找替代說法(間接)
-說旁扯邊(轉彎)
4.
幽默笑話
-違反多數人共通所期待發展
-有名事件早已有共同看法卻非如此結果
-發展或結果不尋常或與大眾差距太大
E各階段「推理訓練」的相關條件
一、初階的起動條件
□
1.孩子的專注力至少維持二分鐘。
□
2.孩子的聽取能力已能接收一、二句話(每句七、八個字)的長度。
□
3.大人的指令語句中所選用的詞彙已在孩子語言能理解的範疇之內(詞庫
的建立常是語言理解的基石)。
□
4.孩子切題回答的模式(你問他說出或他的手指出且有問必答)已建構好。
□
5.孩子的服從性已建立-依指示用手指、動手做或親口說出,至少做完此套
教具才休息。
備註:其實一歲即可展開,特殊孩子只要第1項至第5項具備即可進行初階訓練目標(異同、部份全部、比較、分類、關係、順序等推理目標)。
二、進階的延長條件
□
6.孩子不會做或遇到挫折時,仍願意繼續多想一想(不會先生氣或丟教具)。
□
7.孩子喜歡大人所提供的獎勵品-完成獎、配合獎和進步獎。
□
8.如果孩子記憶佳而能辨識二、三個字的詞,推理教學就可以帶入「名片卡」
(從此之後,教學不必拘限在圖畫型的卡片,隨時都可以進行推理方面的教學,因為推理型的教具價錢較高且尋求不易,不是隨手可得的)。
□
9.不一定要孩子動手寫字,推理訓練只要孩子用手指出或親口說出自己想出
來的結果。
□
10.若孩子聽懂大人所說的三、五句的一段話或故事時,進階推理訓練即可密
集展開。
備註:進階推理訓練包括前因後果、各種可能性、逆向反向、矛盾不合理等目標。
由於在初階因孩子基本能力是否確立和家長是否用心學習有關推理訓練的方法,而使每位特殊孩童展開進階訓練的時間表就大有不同。
三、高階的統整條件
□
持續地統整所知道或能記得的資料
□
文字型的理解句子
四、進行須知:
□
對於記憶差的孩子,大人可重覆說指示或指令(因為孩子動腦想時,聯想過去卻忘了剛才大人所說的指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
大人不應解釋句子的意思(最多只是運用先後配對法)。
□
大人不能說出「做法」(最多只是催促孩子自己想)。
□
大人不可提起進行的步驟(最多只是提醒孩子繼續做下一步,例如:下一張你要排哪一張?)
□
大人必須清楚知道何為「推理型「的問句(最多只是在收拾的階段才複習有關語言、數與量、記憶、服從、視覺敏感度等次要目標,因為此時此刻只設定推理訓練為主要目標)。大部份的家長無法明確區分問法的差異,常誤以為是訓練孩子推理,其實仍是拘限於語言、記憶、數與量等其他目標過度加強,結果孩子的推理能力還差的遠呢!
□
推理訓練時,大人必須克制自己,不提示,少暗示,讓孩子自己想,其實想一想,猶豫是必要的過程,應該允許孩子不受干擾地想一想,邊做邊想,做做想想(最多只是保持微笑,讓孩子知道大人一點都不急,他就可以安心再多想一想)。
□
大人需區分「提示」、「暗示」的差別,暗示中是與題目內容無直接相關的。
「暗示」:你快做完了,你做的不錯,你愈做愈好。
「提示」:注意顏色哦!不一樣的顏色也可以的,只要形狀相同,顏色不同沒有關係。
□
大人坐在旁邊,用心觀察孩子進行的順利與否,特別注意孩子在做什麼步驟時或拿哪個教具時,出現「猶豫不決」或拿起又放回的情形(最多只是記在心裡,日後再找類似,不是一模一樣的教具再試試看孩子是否思考的路徑逐漸清楚明確了,大人暫時不宜介入中斷,更不可以當場教導說明,例如說為什麼不能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應該麼樣?等話)。
□
大人不用「對」、「錯」等字眼,其實說「對」或「錯」也是提示孩子轉彎,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何時轉彎或要不要轉彎(最多只是把孩子排錯的卡片或教具放回原堆裡,並叫孩子再想一想)。
□
當孩子還是做錯或想不出時,大人不如收起此套教具,改日再做(最多另找一套較容易的教具接下去上課,不一定非要使用推理型的教具,也不見得只能提出推理型的問題)。
備註:推理訓練進行不順利時,若已先排除語言理解和服從性的問題的話,大人只好反省是否以往自己的教學傾向片斷,無系統的內容,過於加強記憶訓練。簡言之,一旦孩子被診斷為特殊孩童後,大人必須重新學習教導特殊孩童的訓練方法,尤其從「學習基本能力」的角度著手(學習基本能力包括專注、服從、語言、記憶、數與量、抄寫前準備、推理等七大項目標)。
F你已能釐清「推理過程」或「記憶過程」嗎?
請針對下列情境先做選項(限選一種):
□
記住一個國字以抄寫或聽寫
□
口語重述一句話
□
閱讀一段文章以回答問題
□
記牢一張圖片以從多張圖卡中找出看過記住的相同圖卡(六張中挑出相同的二或三張圖卡)
再依所設定符號在相關步驟上畫記?
一、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推理」的過程?請以三角形畫記出來:
二、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輸入記憶記牢」的過程?請以方格框起來:
三、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輸出回憶叫出」的過程?請以圓形圈起來:
A版
從頭開始看到
看出細節
看得完整
看中(看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邊看邊記
看了全部、完全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繼續看進去
於是自以為懂了
當場被大人口頭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測試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B版
聽到起頭聲音
聽出細節
於是自以為聽懂了
聽了全部、完全
邊聽邊記
聽得完整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當場被大人口頭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繼續聽進去
聽中(聽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測試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請先回答下列問題以釐清觀念,再排列上述十三項步驟進行的優先順序:
1.為什麼需要「邊看邊記」的步驟?
2.如果孩子不做「邊看邊記」的步驟,他需要另找哪一步驟來替代?
新的替代步驟會影響什麼呢?時間、心情、推理?
3.「邊看邊記」與「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4.「看得完整」與「看了全部、完全」,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5.「看出細節」與「看了全部、完全」,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6.「看到細節」與「看出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7.「自以為看懂了」與「自問是否明白」,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8.「自以為看懂了」與「看出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9.「日後一模一樣情境」與「日後類似情境」,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10.「邊看邊記」的方法和「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的方法,有何異同?
G哪些是「推理型」問題?
你知道哪些問題是「推理型」問題?請在□裡,以「V」表示:
它與哪些推理能力相關?請在△裡,以英文字母大寫表示:
A推理訓練的第一大項-區分異同
B推理訓練的第二大項-部份與全部(先與後、上與下、頭與尾、前與後)
C推理訓練的第三大項-比較
D推理訓練的第四大項-分類
E推理訓練的第五大項-關係
F推理訓練的第六大項-先後順序排列
G推理訓練的第七大項-起因與主因
H推理訓練的第八大項-各種可能性
I推理訓練的第九大項-反向與逆向
J推理訓練的第十大項-矛盾與幽默
□
△他叫什麼名字?
□
△他與你有什麼關係?
(講得通即可)
□
△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誰是哥哥?誰是妹妹?(每個都要配對完)
□
△他今年幾歲?
□
△你和他比較,哪一個年齡較大?
□
△誰是哥哥?誰是妹妹?
□
△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
△哪些水果的「皮」是紅色?
□
△哪些衣服的顏色相同?
□
△哪一個形狀是「圓形」?
□
△哪一個物品或東西不是「方形」?
□
△哪一個人的臉形是「方形?
□
△他的臉形像什麼形狀?
□
△哪些東西的顏色相同?
□
△哪些東西的顏色相同卻形狀不一樣?
□
△哪一隻是「牛」?
□
△哪些動物不是「牛」?
□
△相同的動物放在一起?不相同的動物找出來?
□
△哪些是「動物」?哪些是「植物」?
□
△「人」是不是動物?「女孩」是不是「動物」?(人的圖案不在列)
□
△牛的「角」在那裡?
□
△這是哪種動物的身體一部份?
□
△他正要去做什麼工作?你怎麼知道他是做這種工作的人?
□
△他是郵差嗎?他在那裡工作?
□
△打電話之前,他先要做什麼動作?
□
△哪一個動作先進行?先拿起電話話筒,還是先撥電話號碼?
□
△打公用電話之前,他需要在電話裡放進或投入什麼東西?
□
△哪些衣飾或家庭用品是可以同時搭配或一起使用?
□
△寫好的「信」是投入什麼地方?
□
△吃東西時,需要用到哪些東西?
□
△用什麼餐具喝湯?湯匙、筷子,還是梳子?
□
△吃水果要用到哪些用具?
□
△吃西瓜前,用什麼用具切開來吃?
□
△吃湯麵要不要用到湯匙?
□
△吃乾麵要不要用到筷子?
□
△當找不到筷子時,你怎麼吃乾麵或湯麵?
□
△為什麼要用「筷子」吃乾麵?
□
△麵包是什麼東西做的?
□
△哪些東西是相同的東西做成的?
□
△麵條是不是「米」做成的?
□
△如果沒有撥通電話的話,你仍可以開始講電話嗎?
□
△如果你想跟遠方的人講話的話,有那些方法可以做到?
□
△如果沒有電話卡或零錢時,你還可以撥通電話嗎?
□
△為什麼不能撥通電話?有哪些種情形不能撥通電話?
□
△撥通電話需要投入臺幣多少零錢?
□
△
4
顆糖果被吃掉2顆糖果後,還剩幾顆糖?
□
△
4
顆糖果被吃掉2顆糖果後,糖果的數量是「愈變愈少」,還是「愈變愈多」?
□
△哪一個「較多」的數量?
□
△從0開始,哪一個阿拉伯數字在前面?(序位)
□
△這個阿拉伯字怎麼唸?
□
△「3」怎麼寫?
□
△「3+5」=?
□
△哪些動作與「喝水」有關?
□
△喝水相關動作的順序如何排列?
□
△喝水要用什麼東西來裝「水」?
□
△喝水時,水從人體的什麼部位進入?
□
△喝水是不是從那裡喝進去?「嘴巴」、「腳」,還是「眼睛」?
□
△「走路上學」有哪些好處及壞處?
□
△走路上學有益於個人什麼事?
□
△走路上學的起因是什麼?體重過重想減肥或想省下車費去買玩具?
□
△走路上學的主因是什麼?體重過重想減肥或想省下車費去買玩具?
□
△他每天如何前去學校?走路、坐公車,還是騎腳踏車?
□
△「走路」是使用「腳」、「頭」、「肚子」走在地面上?
□
△「腳」是用來做什麼?
□
△「天天走路上學不只可以省下不少車錢買零食吃,又可以減肥」這句話中
有
什麼地方不合理?
□
△「貓」跟誰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地點,因為它會被貓吃掉?
□
△哪幾種動物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地點?
□
△哪幾個橡皮差上寫的阿拉伯數字是「3」?
□
△盒子裡書寫1至9的阿拉伯數字橡皮差,找一找,數一數,少了哪一個阿拉伯數字?
H影響推理成效的因素
你認為你的孩子受到下列哪些因素的影響了他的推理表現?請在□裡,以阿拉伯數字1至3表示:(1表示影響最大,以此類推)
□急躁的個性
□雖然願意聯想,但是「推理流程」的運作未成習慣
□擅用且長用記憶,逐漸養成過度依賴「記憶力」的思考風格(因為以往都是在尋找一模一樣的答案又能如期所願)
□被大人誤導而仍停留在「只有一個最正確答案」的錯誤觀念裡
□誤以為第一次就要答對或想出就是「最好」的表現
□只想贏過別人
□總想爭速度第一名
□不會或不懂而不知如何問起(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或陳述條理能力欠佳)
□小組教學中(手足一起上課或幼稚園是混齡型態),對某個孩子而言,題目過於簡單(而大人總是只提供一種能力的問題,較少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
□大人誤以為所提是「推理型」問題,其實仍在「記憶型」問題裡打轉,故孩子輕鬆應付而自以為聰明或內容簡單
□記憶力極差,而總是想不起以往相關的資料,對自己失去信心
□大人抓取的內容難度過高或缺乏層次,反把難的部份先讓孩子試推而感到挫折
□偏態型記憶者(自閉兒),只用記憶力解決問題,長用但非擅用
□大人催促孩子「快點答」或「趕快做」,未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進行來來回回地推理流程
□所學的東西過多項,時間不夠分配,而砍斷孩子的推理路徑或縮短推理流程
社團法人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
劉春生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