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卿老師「學前基本能力」七個主題
四、記憶力
A記憶記憶的範圍與內容
你的孩子運用記憶策略可以記住下列的範圍與內容嗎?
請以英文字母大寫(A、B、C或D)表示:
「A」:十次中至少九次記住
「B」:十次中至少六至八次記住
「C」:十次中至少三次至五次記住
「D」:十次中最多二次記住
□顏色(例紅、藍、綠、黃、白、黑等主要色彩)
□外觀形狀(例動物、水果、生活用品的簡圖造形)
□口語重述一句話
a.一句的字數至少12個字
b.一句的字數15至18個字
c.一句的字數18個字以上
□細節(除了顏色、形狀之外,還需記住至少二項裡面
的細節,例衣服鈕釦數量、口袋位置、圖案花色)
□順序(至少六步的優先順序,例做出體操或跳舞動作
、排列連環圖卡)
B初階記憶訓練的策略
1.
視覺記憶
(a)二歲前圖卡呈現的時間不超過數1至5就閃開拿走
(b)過了二歲後,就呈現讓孩子看到他認為記得或覺得有有自信為止,不再限定看記的時間)
-先讓孩子看個夠(不限時間)
-看完收回
-另拿出三至六項(把剛才看過混在一起,混的過程不在孩子的眼前進行)
-讓孩子挑出剛才看過的那一張卡片或圖片
-若選對,即表示視覺記憶通過(但上述用過的教材在近二週內不宜再呈現)
-若選錯,從第一步重新來過(但內容必須全部改換)
2.
聽覺記憶(口語重述他人剛說過的一句話)
-叫孩子注意且聽完一句話
(a)至少十二字(入國小前或國小一、二年級)
十五字至十八字(國小三、四年級)
十八字以上(國小五、六年級)
(b)內容裡面有阿拉伯數字、人名、地名、物品等專有名詞、
-馬上叫孩子重述剛才聽到的內容
-要求一字不能漏,也一字不能錯
(a)
若做不到,可先用細問法後,再重說一回,讓孩子重述
(b)
若再做不到,需先依字數排出空白卡,以協助孩子依卡片數記憶
-若說對,句子可再延長五個字以上,最好再增加專有名詞或阿拉伯數字)
-若說錯,可再說一次(最好內容從尾端再加長三至五個字)
-記憶改善之後,內容需改為沒有經驗過或生疏的事情
3.
操作記憶(模仿動作及其順序)
-一次即做出至少六步的連續動作(主動重覆三至八次)
-叫孩子模仿並做出順序相同的動作
-若做到,大人主動重覆的次數改為二次
-若做不到,改為「重疊法」或「疊蛋糕法」
第一步
第一步+第二步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
4.
增進細節內容的「細問法」
-大人主動提出任何過去發生事情的細節(上午吃過、過去二
、三天前發生發生的事情)
-讓孩子有充份的時間回憶細節後,再依大人所提的問題回答
-若答對,可再問更細節的內容
-若答錯,提醒以後要注意,因為還要再問
-過三到五天後,大人一定要再問孩子同樣問題(證明大人的
決心)
-此後孩子會特別主動注意所看或所聽內容的細節,甚至會主
動把它記起來
C記憶力差,怎麼辦?
一、回憶聯想推理的過程:
聽完問題或看完題目後,
願意回憶→主動聯想相關→可是推理失敗(找出的內容與眼前問題仍不相關)
仍願意回憶→主動聯想相關→推理仍失敗(找出的內容與眼前問題仍不相關)
接下去回憶→主動聯想相關→推理又失敗(找出的內容與眼前問題仍不相關)
再繼續回憶→主動聯想相關→推理再失敗(找出的內容與眼前問題仍不相關)
→終於推理成功(找出的內容與眼前問題相關,足以解答或回答眼前問題了)
→最後說出回答或填寫答案
二、下列哪一項屬於「輸入記憶記住」的過程?請以方格框起來:
下列哪一項屬於「輸出回憶叫出」的過程?請以圓形圈起來:
a從頭開始看到→繼續看進去→看出細節→邊看邊記→看了全部、完全
→看得完整
(推理初階)
→看中(看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推理進階)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推理高階)
→於是自以為懂了
→輸入記住重點或特色
→當場被大人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回憶輸出叫出所記內容以因應當場測試或提問)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再次回憶輸出叫出所記內容以因應日後隔週測試或提問)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推理以解題或回答)
b聽到起頭聲音→繼續聽進去→聽出細節→邊聽邊記→聽了全部、完全
→聽得完整
(推理初階)
→聽中(聽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推理進階)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推理高階)
→於是自以為聽懂了
→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
→當場被大人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回憶輸出叫出所記內容以因應當場測試或提問)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再次回憶輸出叫出所記內容以因應日後隔週再被測試或提問)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推理以解題或回答)
三、下列各種人的記憶力有何差異?
a記憶力好的人-不懂也可以抓拿記住
可以完整記得所有的細節
輸入和輸出記憶所需時間不長,但效果很好
b.記憶力普通的人-弄懂會了就容易記起來
雖然不能記住完整或所有的細節,但是重點無誤
有些內容需要較長時間才記住,輸出的表現就差別不大
c.記憶力差的人-看過或聽過卻沒有什麼印象
只有親自做過或回到原來情境才開始再生出「熟悉感」
輸出所費時間較長,輸入也遠較前兩者長三倍以上
d.推理強的人-沒聽完全或未看完全部,也可以推出其他未親耳聽到或看到內容
弄錯也可以找出破綻或前後矛盾或不一致之處
一時想不起來,他仍不放棄,慢慢想,只要想出一點,其他就更有希望想起來
輸入時間比記憶佳者長些,但是輸出時間反而比記憶普通者短些
從中間、結尾也可以倒推回去起頭,愈想愈明朗,前後可以串起來,也可以講給別人聽了或做給別人看
例:火車班次
69,只買到從宜蘭回台北的車票,從羅東上車必須先補買羅東到宜蘭的一段票。大家在羅東車站附近逛街,總是以為仍是16:29上車,慢慢走,卻沒有想到這是同班車,而且是提前一站上車,故必須至少提早十五分鐘進入羅東火車站,還有筆者想到,否則整團十三個人都會錯過這個16:18的火車班次。筆者在看火車時間表時,發現這麼可能有二班莒光號開車時間只差不到十五分鐘,這種時間安排太不經濟,台鐵會虧本的,而開始查證,才發現這個問題,提醒負責買票召集人趕快催大家上車,大家才沒有錯過這班69班次的火車:(筆者被邀請參加活動,跟著大家進出,其實並不知道火車班次,也不負責買票和時間安排,只大約得知原來上車時間是16:29)
羅東
16:18
宜蘭
16.29
四、記憶力方面可能出現哪些問題?
1.
眼睛還未看進或看全就結束了或耳朵還未聽進或聽全就說完了。
a.
起動慢半拍
b.
服從性欠佳,總以為別人會等他慢慢來
c.
視覺敏感欠佳,未看全或聽全,總是有漏看或漏聽
2.
分不出已記住和未記住
a.
記憶方法未發生效果
b.
未當場叫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記住了
3.
想記住但是仍記不住
a.
份量實在太多,一時抓不住全部,無法一次記這麼多
b.
內容實在太難,理解不完整或與過去所學相關,過去未弄懂,如今看全或聽全,也難以理解完整
4.
當時記住,如今一時就是想不起來
a.
聯想出了問題,不知如今的內容與當時所記的哪些內容是相關的;一旦找不到相關,就無從想起過去所記的內容
b.
不是一模一樣的內容,類似或相關仍不是完全相同,不能全部依賴記憶力
5.
終於想起來了,可是內容部份扭曲,已不是原來的內容了
a.
當時記憶時,就未先整合,直接一再重覆唸讀或仿說,故時間一久,愈想愈覺得印象模糊,半猜半推,已不完全,甚至有誤
b.
當時記憶時,未當場試圖說出來是否說得通或試做看看,只是自認沒有問題,直到再被詢問,一時說不清或想不透前因後果或相互關聯
6.
信心已失,不願意費心記憶,常以「不會」或「忘了」做藉口
a.
失憶症
b.
腦部持續退化,遺忘的速度過快
c.
心理排斥,不願意再想起讓自己不安或避免再陷於不愉快的情境
五、最適合特殊兒童的記憶方法(依適性順序排列,孰者為先?孰者為主)
□重覆法:挑出邊看邊記或邊聽邊記的方法後,特別針對孩子的記憶能力設定重覆的次數,即使花費較多的時間,也需如此進行,唯有專注時間較短的孩童或情緒障礙兒才不適於用重覆法。一般而言,智能障礙孩童最適合此方法)
1.旁白法(大人強調重要的語詞,一再主動重覆說給孩子聽)
2.動作示範法(大人主動重覆給孩子看或聽)
3.仿說或仿作法(孩子自行重覆大人所說的內容,以幫助自己記住)
4.分段法(孩子一次所記的內容份量減少,分成二至三次來記憶)
例:十句或十點內容如何切割成二次或三次記憶-
442
244
433
344
235
532
55
64
64
5.重疊法(孩子每次都從頭重來,內容多也可以記得)
例:共十句或十點內容-
1
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
12345678910
6.分段+重疊法(孩子先把內容分成二至三次記憶,每次記憶從首段重來)
例:1
2 3 4 5 6 7 8 9 10(共十句或十點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8 9 10
7.分次法:當場教完或記住後,隔三、五天就重覆練習或複習,直到灌入為「長期記憶」為止
8.分段+重疊+分次法:例:某段課文或歌曲
□投入法:(讓自身投入記憶過程,記憶者與所需記憶的內容不再分家。一般而言,主動思考者最適合此方法)
1.聯想法(所記的內容與個人偏好、生活經驗相關或逗趣好笑就特別容易想起)
例:「明」天
「明」亮
「明」白
說「明」
2.想像法(想像自己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事件發生,好像看電視或電影一般)
3.角色扮演法(想像自己就是其中一個角色,正好做什麼或怎麼進行)
4.手勢法(逐字打手勢或以含意做出類似的動作)
□自我提示法:所記內容總是有些難免遺忘或日久就容易扭曲,孩子需自行設定自我提醒的方式或暗號,例:在內容的哪一個部份需特別注意或尤其不能弄錯。一般而言,服從性佳的孩童最適用於此方法。
1.數字數量提示法:(不能有所遺漏或增添)
「美國籍朋友顧西銘夫婦」是十個字。
「他」是一個字的手勢或「啄木鳥」是三個字的手勢
「這棵樹的樹葉」中「的」不能漏掉。
「心健也邀請了」中「也」和「了」不能導掉。
「社區裡兩位就讀大學的學生作陪」中的「二位」可以手指數量代表。
2.手勢動作提示法:(位置不能顛倒或同義字詞不得替代)
「訪問社區」是敲桌就是表示敲門拜訪之意。
「這棵樹」和「樹」在打手勢時,手勢需有所區分。
「社區裡兩位就讀大學的學生作陪」中的「裡」也要打出手勢就不會遺漏了。
3.聯想提示法:(同音別字不應混淆或部首也不會弄錯)
「心健」中「健」聯想成「心理健康」,就不會再寫成同音別字的「新建」或「新健」。
「飛揚」中的「揚」和「楊桃」中的「楊」應該不會弄錯部首的,因為「楊桃」是樹上的果實,故為「木」部;「飛揚」是手一揮而張開起來或旗子被手拉高或上下揮動而飛揚起來,故是「手」部。
□重整法:先明白所需記牢內容的意思,再弄清楚排版的細節和字詞前後相關性,讓已熟字詞句與未熟的字詞句之間的差距拉近,最後分段分次專注精確地記憶輸入所需記牢的內容。雖然重整所花的時間不少,但是全神貫注記憶輸入記牢的時間不超過十五分鐘為宜。一般而言,專注持久且視覺敏感度佳的孩童最適合此方法。
□推理法:相關性一旦找到,就不需要一再重覆,而是推出下一階段或下一步驟是什麼,速度慢些,但是仍可以達到正確性。一般而言,唯有「推理能力」好的孩童最適用於此方法。
六、對於記憶力欠佳者有哪些建議可以改善記憶效果?
(請先以1234阿拉伯數字排出選項的優先順序,1表示最先運用,以此類推;
請再以ABCD表示選項的重要性,1表示最先著手改善的項目,以此類推)
□前置能力和相關條件準備妥當在先,以面對即將輸入的內容與細節
a.配合服從即將呈現內容者,放掉手邊的事,把心思和專注轉到當下對方身上
b.視覺敏感度再加強
c.對自己有信心
d.對腦部輸入或輸出的記憶過程有深入了解就不再懼怕
e.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記住
□輸入記憶的內容最好分段或分次(每次記憶輸入份量不宜多,複習也是必要的手段)
□選定較為有效且熟悉的輸入方法來因應需記住的內容(記憶方法適用才能事半功倍)
□選定輸入方法之後,仍需針對個人記憶力再評估哪種內容需要一再重覆的次數(重覆次數因人因內容而異)
□一定要先完全弄懂內容才能展開記憶(不懂或有疑問就提問,直到完全明白弄懂為止)
□一定要先讓記憶輸入的內容熟悉生疏的程度落差不能過大。不熟的部份需先弄熟,內容熟悉度愈相近愈容易整體抓取記住,而不致於有的熟而輕易記得,而不熟的多唸多看也還是記不住(原則上,讓不熟的部份內容先弄得熟悉些,才能展開「記憶輸入記住」的步驟)
□想不起來先自我要求運用「回憶並聯想過去相關」,不要一直依賴眼睛或耳朵直接回頭翻看或重播重看已記住的內容(最好練習從腦海中去找已記的內容)
□當場輸出叫出來或試說或試做看看,以確定自己是否已弄清楚(整合)也記得(記憶)(最好主動提供自己練習回憶輸出叫出的機會)
□想不起來,也不必心急,一再告訴自己遲早一定可以想起來的,相信自己只要記住就不會忘光的(信心會影響決定是否繼續想下去或放棄算了)
D如何增進「記憶輸入記牢」的能力?
一、重覆法:(如果所需記憶內容的性質、記憶方法的挑選、重覆的次數多寡、記憶輸入記牢所費的時間和記憶的意願強弱都可以影響記憶效果,不過,一旦輸入到長期記憶時,回憶想起時間較短,甚至可以達到直覺回憶的效果)
□旁白法(大人主動強調重要字詞,找任何機會重覆該字詞給孩子聽)
□動作示範法(大人只是示範給孩子看,大人自行重覆呈現)
□仿說或仿作法(孩子自行一再多次重做或重述)
□分段法(把所需記憶的內容分成二、三部份進行,每次份量減少)
□分次法(把所需記憶的內容隔三、五天或隔週一再重覆出現,以增進其熟悉度或複習的機會)
□重疊法(每次重覆都從最起頭開始,故前面的熟悉度大為增進,即使所需記憶的份量多,前面不少內容已熟悉也不致於影響或干擾排在後面的內容輸入記記憶效果)
□分段法+分次法
□分段法+重疊法
□分段法+重疊+分次法
二、重整排版法(雖然重整排版文章先需花費不少時間,但是全神貫注記憶輸入記牢的時間以不超過十五分鐘為宜,尤其適合文字內容為多的段落或整篇課文)
□切割間隔排版法(每次記憶輸入的內容中再以相關性切割或間隔,實有助於記憶輸入的效果。記憶時,每次切割間隔同一行的內容最好以七至十五個字為準)
□重整內容法(先明白所需記牢內容的意思,再弄清楚排版的細節和字詞前後相關性,讓已熟字詞句與未熟的字詞句之間的差距拉近,最後分段分次專注精確地記憶輸入所需記牢的內容。)
三、推理相關法
□架構法(先釐清內容中是否有明確的架構可循,再依抓出來的架構來記
憶輸入內容)
□自我陳述法(先對照比較異同、分析類化後,弄清楚呈現的前後順序,
再主動釐清前因後果和相關性,最後自行說得通為準,以整理過的內容可符合自己的思考架構,日後再回憶時,想出來的內容不致於扭曲,只是推理法需要多一點時間再能逐步想起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因為當初不是運用重覆法輸入,故不能達到直覺回憶的效果)
四、投入法(所需記憶內容與記憶者不再分家,記憶者愈是投入其中,其效果愈好)
□手勢動作法(逐字法、含意法)
□聯想法(任何可以拉上的關係都可以前後配對或串連一起,只要當事人主觀認定或偏好為宜)
例:「心健」的「健」是「心理健康」
□想像法(在腦海中想像整個件事的經過,最好依時間順序進行)
□角色扮演法(整個人投入,扮演其中一個角色人物)
五、自我提示法:(所記內容總是有些難免遺忘或日久就容易扭曲,孩子需自行設定自我提醒的方式或暗號,例:在內容的哪一個部份需特別注意或被要求精確呈現,尤其不能出任何一點錯)
□
數字數量提示法:(不能有所遺漏或增添)
「美國籍朋友顧西銘夫婦」是十個字。
「他」是一個字的手勢或「啄木鳥」是三個字的手勢
「這棵樹的樹葉」中「的」不能漏掉。
「心健也邀請了」中「也」和「了」不能導掉。
「社區裡兩位就讀大學的學生作陪」中的「二位」可以手指數量代表。
□
手勢動作提示法:(位置不能顛倒或同義字詞不得替代)
「訪問社區」是敲桌就是表示敲門拜訪之意。
「這棵樹」和「樹」在打手勢時,手勢需有所區分。
「社區裡兩位就讀大學的學生作陪」中的「裡」也要打出手勢就不會遺漏了。
□
聯想提示法:(同音別字不應混淆或部首也不會弄錯)
「心健」中「健」聯想成「心理健康」,就不會再寫成同音別字的「新建」或「新健」。
「飛揚」中的「揚」和「楊桃」中的「楊」應該不會弄錯部首的,因為「楊桃」是樹上的果實,故為「木」部;「飛揚」是手一揮而張開起來或旗子被手拉高或上下揮動而飛揚起來,故是「手」部。
E如何加強「回憶輸出叫出」的能力?
一、什麼是「回憶輸出叫出」的過程?
□當場已教學也記住了
□當場大人測試或要求孩子在一模一樣的情境正確地重做或重述(已通過)
□日後隔了三、五天之後或隔了一、二個月之後
□大人再以相同或一模一樣的情境或題目
□再讓孩子重做或說出他記得多少
二、什麼是評量「回憶輸出叫出能力」的標準?
A經過一段時間再重做出或說出的正確性增高即可表示「回憶輸出叫出」的能力進步了
B.從願意開始回憶或想什麼就衝動做出或說出而會想不出來仍願意繼續再回想下去只是「記憶的態度」進步
C.從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正確地想出來,而回憶時間縮短了,只是「推理」的能力有點進步而已
三、你的孩子仍屬於下列哪一種情形?
□願意起動回憶
□回憶想到什麼就衝動做出或說出,變得快速地想起,然而有時仍衝動答錯或做錯
□回憶出正確內容所花費的時間縮短了,愈來愈快地想出來正確答案或內容
□想的正確份量(一模一樣或完全相同)增多
□想不出或答錯了仍願意回想下去
四、你會運用什麼方法來引導孩子回憶輸出叫出過去所學所記的內容?
你會主動提供今天他充裕的時間回憶?
你會主動鼓勵今天他可以慢慢想?
你會主動表示你一向對他自己能夠想起來是相當有信心的?
你會主動強調你只期望他「配合意願高而不放棄」的態度進步了?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發生的時間?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在什麼地方進行?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誰跟他在現場?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他被要求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他以什麼「方法」進行活動?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他進行的所有步驟?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當時起頭的第一個步驟?
你會主動口頭提到或做出數量的手勢當時他曾做出的項數或數量?
你會主動做出手勢或動作來提示當時他的做法?
你會主動做出手勢或動作來提示當時所記的的內容或今日必須想起的內容?
你會重塑當時一模一樣的情境而回去原地再測試他能記起多少嗎?
你會不會重頭先進行當時曾做出的前三個步驟以幫助他回憶想起嗎??
你會不會重頭做起示範全程給他看,直到他可以接手做下去或說下去為止嗎?
你會主動提到他最後得到什麼樣的獎勵?
你會主動提到如果今天再正確地做出或說出就可以再得到什麼樣的獎勵?
你會主動提到他只需要做到或說到什麼程度或項數就可以視為通過?
你會主動提到他需要完全正確才可以視為通過?
你會主動提到他需要比上次還要快速才能視為進步?
你會主動提到他必須自行獨立完成(大人不再幫忙或提示)才能視為達成訓練目標而不需要再看到相同教具或重做一模一樣的活動了?
你會主動提到今天再要求他重做或重述的理由?
F這樣做法或方式可以提升「記憶力」嗎?
請先認定下列的做法或方式是否可以提升「記憶力」,請以「×」表示無法提升:
請再把無法提升「記憶力」的項目稍加修改,足以納入「記憶訓練」的範圍:
ABC都符合即可視為「記憶力被使用多或被要求高」訓練項目:
A
原稿也移走或眼睛也轉開,不能再回頭看到了
B從自己的腦海中回憶輸出或叫出來
C照樣做出、寫出、抄出或說出到「一模一樣」的結果
□聽到你說完一句話後,他照著原句一模一樣地仿說。
□聽到你說完一句話後,依你說出的句子改為問句回頭問你,他只是想再次確認你的意思是否的確如此。
□聽到你說完一句話後,他以類似意思「改換他句」再說一次,以確定他所理解的內容是否貼切。
□聽完你所提的問題後,他能了解題意,並切題回答。
□聽完你所提的要求,他立即前去進行(起動)你的指示。
□聽到你所提的要求,他會做完再休息或下桌。
□聽過某個歌曲不到三次後,無意間他就可以仿唱出來前頭三、五句歌詞。
□聽過你一再重覆唸讀唐詩(不超過五句),他不懂意思也可以照樣地背誦出來。
□背書時,他常會在段首或句頭中斷,一時想不起來,只要你稍微提示幾個字,他又能繼續背誦下去了。
□一旦決定背誦某段文章,他可以做到正確地記住大部份內容,只是偶爾會增多了幾個字或漏說了代名詞。
□看過你書寫國字的筆劃後,他會依你所教的筆劃順序抄寫該字。
□抄寫某生詞時,他從第一次抄起就寫錯,他會一直錯到底(抄到最後一個字他還不自覺他抄錯了)。
□抄寫生字,看到記住再轉頭,他可以一次正確地抄出整個國字。
□抄寫某段文章時,他會漏抄了某二、三個字而已。
□聽到你唸出某生詞時,當他聽寫時,他偶爾會弄錯該字部首。
□他可以正確地重覆地說出他剛才聽到你說完的一句話(超過十二個字一句)
□聽寫或抄寫完後,他自行查證課本裡的字詞句,他卻常找不出錯誤在那裡。
□他曾抄寫錯的字,經過訂正後,他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他不會再把這個字寫錯了。
□左右擺頭一一查看或核對每個抄過來的字是否正確,他花費抄寫五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檢查他抄寫過的內容。
□從頭再看自己剛抄完的內容,他自行檢查出哪個字他寫錯了。
□他聽到你自我介紹或看到你的名字,主動問起你的名字怎麼寫或怎麼唸。
□打招呼時,他常直呼你的名字,而不是單單點頭或只稱姓氏而已。
□當他不會而提問後,他不會再重覆提問相同的問題。
□與你聊天,他不會重覆說起他曾對你說過的某事件的整個經過。
□他一向只記得大項,卻常記錯裡面的細節,例如:他記得上週到外婆家玩,卻不記得那天外婆穿的衣服的顏色或做了什麼樣的湯給他吃。
□他總是忘不掉他曾經受過的委屈或被冤枉的事情,也記得責罵他的人曾對他說了那些不中聽的話,甚至可以一字不漏重覆說出來。
□
可以重覆說出只聽過一次的笑話,關鍵點或矛盾之處他可以說得與原版者幾乎一模一樣。
□每次撥打常打的電話號碼前,他總是會先想一想自己記得多少,只有在不確定的情形之下,他才會前去檢查曾記載的電話簿。
□每當被問起或回想手邊的餘錢,他總是能隨口說出近似的數字,落差不超過十分之一。
□每當被問起或回想手邊的餘錢,他會主動回憶當天早上本來的錢數,在那些地方又花了多少錢,而嘗試想算一算剩餘錢數,再拿出口袋或錢包裡的錢精算確定略估的正確性。
□他一向自動收拾,把使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當他需要使用器具時,他先去找上次放東西的地方;如果找不到,他就依時間順序倒推使用過程,推出最可能放置的地點,再一一前去查證確實放置地點,不找到不死心。
□他常主動注意東西的細節,除了名稱、數量、外觀顏色、形狀,還要主動記住內部的細節或相關的內容特色。
□不只強調動作,他還對動作過程的進行步驟做詳盡的說明或仔細的陳述,
例如:我去洗澡→我去二樓的浴室洗澡,先打開水龍頭,再用溫水淋溼頭髮,並冷水沖洗身體。
□複習時,他仍記得你教過他的方法,他可以完全依你教過他的步驟正確進行一回。
□看到你呈現出來的教具,依你的口語指示開始操作教具,只是他操作的步驟跟你的指示並不是完全相同。
□聽懂你提出「飯後和飯前都要洗手」的規則,但是他偶爾會忘記,等到事後才想起未洗手就吃東西。
□看過的衣服,他可能會弄錯樣式,但是衣服的顏色他一定記得。
□看過的衣服,他不會弄錯樣式,連配件他都能記得一清二楚。
□買過的東西,他記不住價錢,只記得在那家買的。
□他都是由別人帶路,他不注意路上的線索或招牌,所以去過多次仍不能自行單獨前往。
□只去過一次的地方,即使經過三、五年後,手上沒有確實的地址,他還是可以找得到那個地方。
□他常不記得看過某個人,直到對方一再提到當時對話的內容或見面的細節,他才想得起來。
□他可以記得他曾看過這本書,只是他有時會弄錯了最後結局。
□看過好幾部電影後,他會把不同電影中的主角弄混了。
□他記得他跟誰爭吵過或吵過架,只是不記得為了什麼事而起了爭執。
□他想不起來的東西或事情,他不會算了,他偶爾還會拿出來再想一想,直到他找到或弄清楚才作罷。
□他對家人或手足有時還會叫錯名字。
□他話說一半,中途有人打斷,他常會一時想不起來,但是他不要對方提示他,他寧願靠自己想出來再接下去說。
□他前去想做某件事,還未走到目的地,心裡想別的事就想不起本來要去做什麼事。
□他害怕忘記而誤了大事,而常書寫下來自我提醒在什麼時候要去做什麼事。
□每週日晚上自我要求記住下一週的所有行程和重要事項,等到前一天晚上才再次查閱日誌簿,以確定隔天所需進行的事項(儘量用腦記住一週內的行事曆)。
□每晚躺在床上一一回憶當天從早到夜做了哪些事,同時,想一想是否得當合宜。
□他起床先想好當日要做的所有事項,並排列出進行的優先順序才起床。
□學會之後,他還會自我要求固定下次重做的步驟順序。
□聽上完課後,他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大意。
□
他可以陳述地有條有理整件事情的經過給不在場的人都聽懂了。
□當他幫他人傳話時,他可以說出一字不漏的內容。
□他可以一一說出早上或昨天吃過的所有菜色(超過四樣菜或湯)。
□他可以正確地說出一小時前看過電視或故事裡人物的人名或地名。
□排碗筷時,所需使用的器具他都拿放出來,只是湯匙和筷子的位置顛倒放錯了。
□排碗筷時,依你教導的步驟放置所需使用的器具,並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排碗筷時,少放了紙巾卻不知道,等到桌上某人需要使用時,他才想到少放了紙巾。
□洗臉時,他找錯毛巾都不知道,擦用了同色卻與自己圖案不同的毛巾上。
□洗臉時,記得上次放置相同位置的毛巾,卻拿到與他自己不同顏色的毛巾擦拭臉面。
□只去過一次的地方,即使經過三、五年後,手上沒有確實的地址,他還是可以找得到那個地方。
□他常不記得看過某個人,直到對方一再提到當時對話的內容或見面的細節,他才想得起來。
□他可以記得他曾看過這本書,只是他有時會弄錯了最後結局。
□看過好幾部電影後,他會把不同電影中的主角弄混了。
□他記得他跟誰爭吵過或吵過架,只是不記得為了什麼事而起了爭執。
G你已能釐清「推理過程」或「記憶過程」嗎?
請針對下列情境先做選項(限選一種):
□
記住一個國字以抄寫或聽寫
□
口語重述一句話
□
閱讀一段文章以回答問題
□
記牢一張圖片以從多張圖卡中找出看過記住的相同圖卡(六張中挑出相同的二或三張圖卡)
再依所設定符號在相關步驟上畫記?
一、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推理」的過程?請以三角形畫記出來:
二、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輸入記憶記牢」的過程?請以方格框起來:
三、下列哪一步驟是屬於「輸出回憶叫出」的過程?請以圓形圈起來:
A版
從頭開始看到
看出細節
看得完整
看中(看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邊看邊記
看了全部、完全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繼續看進去
於是自以為懂了
當場被大人口頭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測試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B版
聽到起頭聲音
聽出細節
於是自以為聽懂了
聽了全部、完全
邊聽邊記
聽得完整
在心裡自問是否明白或自行叫出試試看是否真得搞清楚了
當場被大人口頭詢問或要求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繼續聽進去
聽中(聽出重點或特色為何)
日後任何時候遇到類似狀況而自行回憶並聯想相關
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
日後隔週再被大人測試在一模一樣的情境裡重做或重述
請先回答下列問題以釐清觀念,再排列上述十三項步驟進行的優先順序:
1.為什麼需要「邊看邊記」的步驟?
2.如果孩子不做「邊看邊記」的步驟,他需要另找哪一步驟來替代?
新的替代步驟會影響什麼呢?時間、心情、推理?
3.「邊看邊記」與「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4.「看得完整」與「看了全部、完全」,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5.「看出細節」與「看了全部、完全」,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6.「看到細節」與「看出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7.「自以為看懂了」與「自問是否明白」,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8.「自以為看懂了」與「看出重點或特色」,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9.「日後一模一樣情境」與「日後類似情境」,孰者最好為先?孰者在後為宜?
10.「邊看邊記」的方法和「輸入記牢重點或特色」的方法,有何異同?
H哪些人需要加強「記憶訓練」?
下列特殊孩童可能需要在哪些方面特別提前介入,並加強密集訓練?請以「V」表示:(可複選)
視
聽
操
覺
覺
作
記
記
記
憶
憶
憶
□
□
□
視覺障礙兒
□
□
□
聽覺障礙兒
□
□
□
專注力不足
□
□
□
氣質過動型
□
□
□
文化刺激不足
□
□
□
智能障礙兒
□
□
□
學習障礙兒中記憶障礙型
□
□
□
腦性麻痺兒
□
□
□
癲癇兒
□
□
□
腦部病變持續退化
□
□
□
腦傷記憶受損者
□
□
□
老年痴呆患者
□
□
□
常以記憶不好為藉口者
□
□
失憶病患(心理疾病)
I記憶力的進階訓練(每天的訓練)
方法:以「問題法」引導孩子進行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
範圍:1.親自經歷的事情
2.當天發生的事(分不出今天、明天和昨天的孩子)
3.隔天發生的事(分不出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孩子)
3.隔週發生的事(分不出月份的孩子)
4.任何時期發生的事(會認時鐘的孩子)
前置能力:1.聽得懂問句
2.口語表達至少四個字的詞或短句
3.問與答切題
相關條件:1.專注持續至少二分鐘為佳
2.服從性(有問必答)
訓練須知:1.問向以「誰」、「那裡」、「什麼東西」為主
2.問愈細節愈好(專有名詞或具體數量為佳)
3.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輸出回憶的訓練,只要具備了口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大人嘴巴提問,孩子口頭回答)
4.為了避免孩子弄錯事件,故問句裡最好具體交待特定事件的提示(問句一旦設限後,答案只有一個了)
5.若孩子主動表示想不出來的話,大人則依「時間順序」進行「細問法」,協助孩子回顧過去點點滴滴的經過
J為什麼不建構猜推聯想的模式?
情境-在捷運上,看到一幅海報:
1.圖片中,呈現一隻手拉住一只圓形的環子
2.圖片中,書寫「請緊握車上的吊環或把手」一句話
□
他第一眼只注意到「把手」
□
因為他認得「手」字,也會唸
□
但是,另一個字「把」他不會唸
□
他再從圖片中去找相關的資料
□
他從圖片中,看到「手」抓住一只圓形的環子
□
他回頭想到眼前他正在「車子」上,自己用手拉著圓環,別的乘客也如此
□
他更確定這張圖片的意思-車上,用手抓緊上面的圓環
□
可是,手前面的「把」字怎麼唸呢?
□
他一邊看「把」,一邊回憶
□
然而,他就是想不出「把」在那裡看過或學過
□
因為大人沒有運用「多義詞卡」進行同一字與不同字組合的訓練
□
這時,他轉個方向從「字形」來找線索-有邊唸邊,只看部份
□
於是,他看到「把」的部首,他知道是「手」部,也知道意思-指身體上的「手」,所以部首無法幫上更多的忙
□
繼而,他看到右邊的部份-「巴」,聯想曾經看過哪些字也有這部份
例:「把」手-手認識,會唸又知其意;但是「把」不認識,不會唸也不知其意
從字形右半邊,可以想到的可能選項:
1.「爸」唸「ㄅㄚˋ」-有幫忙,會唸音,又明其意
2.「巴」士唸「ㄅㄚ」-沒想到,也幫不了忙(香港人以英語近音「bus」,指「公共汽車」之意)
3.「吧」唸「˙ㄅㄚ」-看過也想到,可是不會唸音,也不知其意,幫不上忙
□
他先想到「爸」的下半部有「「巴」
□
當然,他很早就會唸「爸爸」的「爸」
□
他又想到在課文中,看過有「口」邊的「吧」,常出現在句子的最後一個字
□
但是,「吧」字是看過,但是單獨唸,他不確定怎麼唸「吧」
□
由於「爸」是熟悉,也確定唸音,「吧」是看過也想到,但是不確定唸音
□
於是,他決定唸「把」為「ㄅㄚˋ」
□
接著,他試唸看看-「把手」為「ㄅㄚˋ
ㄕㄡˇ」
□
他多唸幾次,他還是想不起他曾經聽過這個詞-「ㄅㄚˋ
ㄕㄡˇ」
□
他唸了「ㄅㄚˋ
ㄕㄡˇ」仍不確定,於是從回頭從「爸」與「把」共字邊形,猜推他們兩個字的意思是否有類似之意
□
可惜,「爸」是指人,「把」的部首「手部」是也是跟人有關,他猜測「把」可能也是跟人有關
□
他結合「手」和「爸」,最後,他猜想「把手」是「爸爸的手」的意思
□
可是,他眼前最明確的圖片中,他本來以為是指「車上,用手抓緊上面的圓環」
□
這時,第一次從圖片中的聯想「車上,用手抓緊上面的圓環」,與後來的猜測「爸爸的手」接連不起來
□
如果他繼續猜測下去,他可能認為是指「在車上,抓住爸爸的手」
□
捷運上,張貼這個廣告的用意是「在車上,抓住爸爸的手」就不會跌倒,也不會走失
□
雖然猜測的結果不是完全正確,但是還是沾上了一點邊
其實,我們不是也常「有邊讀邊」或「看邊猜意」嗎?記憶力差的孩子難道只教他從一點想,想不起不會沒希望,只能放棄嗎?只要特殊孩童耐心夠,服從性佳,大人不妨也教他從聯想以往所知,推理出有限的資料中,進行猜測或推測。雖然不盡然會命中或全對,但是持續地聯想就能形成「推理習慣」。我們最希望特殊孩童養成「推理習慣」,尤其是智能障礙孩童的記憶力差,需要推理幫得上忙;自閉兒雖然記憶力特好,但是推理可以改善固執性。到頭來「推理習慣」
一定可以造成推理的效果。
由於字形同邊給猜測有所提示,有時從「有邊讀邊」能幫助猜測唸音,有時從「看邊猜意」也有助於理解字詞的意思。只要特殊孩童有耐心或意願高,或服從性佳,多次回憶,一再地聯想下去,就算確定感不高,仍然有機會猜推出來
一些有用的內容,或讓孩子持續有動腦或用腦的機會。至於上述「有邊讀邊」或「看邊猜意」的路徑,如何走法?
1.
先區分「全部」與「部份」
2.
決定從較為熟悉的哪一「部份」著手回憶
3.
聯想出不只一種或多種的可能選項
4.
對照比較聯想出各種可能選項間的異同性
5.
終於找出一點或數點共通性
6.
再確定上述共通點與眼前問題是否相關
7.
選取其中有利於解決眼前問題的共通點
8.
運用上述已選好有利共通點,著手解決眼前的問題
9.
有時相當肯定地說出問題的答案
10.
有時仍不肯定,不過也做了當下自認最可能的答案或結論
基本上,上述方法也是出自於「猜測與推測」的模式,其步驟是逐步進行,說明如下:
1.
看圖或呈現東西或做出動作,以明其意(特殊孩童需先知其意)
2.
先找出已認識的字
a.增加信心
b.多種可能性變成較有限的選項
3.
針對記不得的字,主動聯想
4.
第一次聯想,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失敗)
5.
耐心地、持續地主動聯想(大人必須帶動或引導孩子來來回回多次)
6.
於是推測出來有點相關或不太離譜的答案
7.
原來記不得或不知道的字,透過明確性較高的聯想或確定性較低的猜測
8.
還是選擇或做出自認最有可能的決定
9.
不再放棄,信心也提高不少,再者一再動腦聯想,又持續地用腦猜測
10.
如此一來,「推理或猜測的習慣」逐漸地養成了。
事實上,做了決定或有所選擇,遠比不參與或放棄好得多,因為做決定或選擇的過程中,特殊孩童一直在動腦回憶,用腦比較分析,判斷何者最有可能或更
為適合的答案或結論。
K影響回憶意願的因素有哪些?
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你孩子聽到指令或問題後進行回憶的意願?請以「V」表示認同之意:(你可再以阿拉伯數字1至5選出你孩子最會受到影響的因素;數字後再接+表示正向助力,而-表示負向干擾)
V 1-5 +-
□
□
□是否聽得完大人的指令?
□
□
□是否大人指示的方式讓他覺得清楚且易懂?
□
□
□是否還記得大人的指令?
□
□
□是否大人指示的場所是他熟悉常去?
□
□
□是否大人指示的態度讓他覺得溫馨或關懷?
□
□
□是否大人指示的口氣讓他覺得緩和(不催促)和平和(不急躁)?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做不好也不讓大人生氣?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做完後讓他所喜歡的大人覺得很高興?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做完後他就可以自由去做他想做的事?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做完後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或玩具?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是預料中的事(無意外或突發可言)?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讓他接受的人陪伴他去完成?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是在他能做到的範圍之內?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是他擅長或做得好的事?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是他喜歡的事?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提供一些新知?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讓他覺得有點奇怪或特別?
□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能讓他獨立完成,無困難或障礙?
□
□是否大人指示的事先讓他回想到以往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L怎麼抄寫都記不住字形?
1.教學問題陳述:為什麼我家的自閉兒抄寫超過三十遍的字過了幾天仍無法聽寫抄過也考過的生詞呢?
2.教學相關行為問題陳述:媽媽叫他看著字抄寫,他的眼睛常常看著別處,並沒有一直盯著簿本裡的字看,雖然他的手仍拿著筆在動
(專注時間較短且服從性仍差)。
3.教學問題分析:A如果可以辨識且能正確地唸字音的話,他則屬於聽覺優勢者,表示他在視覺接收方面的能力不足,這也是他的學習能力的弱點所在,故他把心力大部份都集中在如何唸讀字音,所以他可以做到「正確唸讀字音」,但是他在聽寫方面的表現與辨識和唸讀的落差頗大。
B當他抄寫國字時,他的眼睛並未從頭至尾一直都看著所抄寫的字和簿本裡要抄完的字,這顯示他未看仔細,也未看完全,當然也不可能看記「完整的字形」;因此,當大人再怎麼提示,即使先讓他看到需聽寫的字形一部份,他仍無法想起整個字的字形。
C如果當天抄寫完他能正確地聽寫,只是過了三、五天後他就無法通過第二次的聽寫了,這與「長期記憶能力」有關,他的確有印象他抄過也考過該字詞,只是他一時想不起來。如果大人明顯地提示字形的樣子或先讓他看一眼需聽寫字的一部份,他也還能慢慢想起記得整個字形。不過,常常如此讓他對自己的記憶力失去了信心,他會愈想愈心緊,久而久之,他也寧願放棄不去費心回憶,而常說「我不會」、「我想不起來」、「我忘了」….,其實這只表示他還未建立「回憶想起」的策略罷了。
D如果過了三、五天聽寫時,他想不起來曾經抄寫也聽寫過的字,經過媽媽提示當天抄寫發生了什麼趣事,例如:昨天我不是說這個字什麼部份好像傘把的樣子嘛!如果媽媽起個頭,例如:先讓孩子看到需聽寫的字的部份字形,他就可以想起整個字。當他聽到大人說出聽寫的字音時,他常常是腦中一片空白,就是不知大人所說的是什麼,不過,只要大人提示字形的一部份或提到當初第一次抄寫發生了什麼趣事,他就頓時想起來了。其實當天他只是使用他的短期記憶力先應付了大人抄寫或聽寫的要求,只要他能過關,他就算了。他並未擔心日後他可能再遇到或使用這個字詞而想不起來的問題;這也表示大人以往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提示過早,也幫忙孩子過多的教學風格所惹出來的後遺症──反正媽媽會主動提示我,她也常等不及就出手幫我,我才不必擔心下一次的聽寫我會不會記住的問題呢!
E為了寫功課,親子關係已被破壞了,整個家庭氣氛也變得很緊張,大人之間對孩子寫功課或讀書的態度差異頗大,故孩子可能十分排斥媽媽的催促或逼迫,故孩子早已學到「裝不會」、「眼睛故意不看著媽媽要求他看的地方」,他一直在動腦想辦法,想讓媽媽知難而退,免了他做功課的苦差事。
原則上,自閉兒:與上述A、B較有密切的關係;
學習態度差的孩童:與上述A、B、D有關;
情緒障礙兒:傾向與上述E有關;
記憶力差的智能障礙兒,多為上述C的問題。
4.教學建議:A1大人拉著他的手描整個字詞每次三至八次;
A2等孩子描完字詞後,大人才叫他唸出字音;
A3大人把今天所描過的生詞貼在他房間的牆上,
A4大人先提醒孩子隔天還要抄寫,同時,大人說出來的事一定要做到;
A5隔天大人問孩子該字詞如何唸讀,孩子正確唸出字音後,大人要求孩子抄寫該字詞;
A6當天抄完生詞後,大人進行「聽排」測驗即可(聽排應以字卡組詞的方式進行)。對孩子而言,「聽寫」的難度實在過高,在孩子的「視覺敏感度」未明顯地改善前,大人最好暫不考慮實施「聽寫測驗」。
B1大人最好趁假日時間回頭先讓孩子練習描部首(每次描五個部首,每個部首至少描十回,每個部首隔週再進行前述的過程,反覆練描部首至少三次);
B2描熟後,要求孩子每次抄寫國字前先描「整個字」三至八次;
B3描到他已能記得起來,才讓孩子轉過頭一次抄寫出整個生詞(這時媽媽最好遮住孩子正在抄的原字,不讓孩子一再轉頭,用眼睛來來回回看幾劃才抄幾劃過來,勉強拼湊出整個字形);
B4當天晚上一定執行「聽寫」已抄過的生詞(聽寫應以詞為單位);
B5每隔一天就再次進行「聽寫測驗」曾通過的生詞;
B6持續重覆「聽寫測驗」至少三次。.
C1當天抄寫完生詞,一定執行「聽寫」抄過的生詞(聽寫應以詞為單位);
C2
隔天再進行該生詞的聽寫;
C3每天進行「聽寫測驗」,至少持續五天;
C4下週改成「每隔三天」聽寫該生詞,至少進行二週;
C5原則上,大人必須事先提醒孩子在什麼時候要進行「聽寫測驗」和聽寫的範圍;
C6當天還讓孩子有溫習預備的機會,再進行「聽寫測驗」。
C7聽寫未過的話,大人以「抄寫五次未考過的生詞」為下桌結束的底線。
C8記憶力差的孩子本來就需要進行「多義詞卡」的訓練(請參考-董老師網站-抄寫前的準備和如何增進記憶力)。
D1當天孩子抄寫完該生詞後,大人需要主動詢問孩子要怎麼樣天後才能想起來這個生詞,最好讓孩子自己想出「聯想」的策略,即使孩子說出的方式和內容有點好笑,甚至無直接關係,只要孩子說得出或講得通的話,大人就應該接受孩子自製的「聯想」策略。
D2隔天聽寫時,大人先讓孩子有機會溫習準備,並提醒孩子是否還記得自製的「聯想」策略。
D3即使聽寫時,孩子想不起來該字形,大人也不再讓孩子先看一眼該字的部份字形,而改換為一再提醒孩子:你自製的「聯想」策略是什麼?
E1每天仍然進行「聽寫測驗」;
E2孩子想不起或寫錯了,大人也不必說什麼,只是依慣例-抄寫未考過的生詞五次,抄完就可以下桌結束了;
E3如果孩子聽寫通過,大人一定立即重賞孩子,讓孩子有種「只要自己稍微用心記住生詞就可以得到最喜歡的….…..,看樣子還真得很值得再試試看……」。
★5.回家試作心得:(參考下列模式填寫,大人一定很快就可以完成董老師要求
的回家功課)
1.我的孩子目前已…..歲,在…….歲時曾被診斷為………..
或有……………….問題。
2.上完課後,我回家在……時候曾挑用上述…………..方法一對一地訓練我的孩子。
3.進行過程中,我開始明白以前孩子曾出現的…….問題或做錯………的原因是……………………………………..了。
4.這次使用所挑用的上述………..方法進行到….…步驟時,孩子終於把…………………….做對了。.
5.日後教學方法的選用或進行步驟的設計或教具的搭配,我會………………………………………………………......,
6.同時,我也對孩子不再會………………..……………..了。
L為什麼才說過三次的專有名詞就是記不住呢?
問題:為什麼才說過三次的專有名詞就是記不住呢?
(大人跟孩子一起玩立體美勞,孩子動手做車子,大人詢問車種,孩子
答不出來,大人告訴他是「救火車」,孩子當場就重覆說了一次,大
人還詢問孩子是否看過「救火車」?孩子點頭表示他看過「救火車」
。大人接著再問孩子車種,孩子就是想不起來,需要大人提示第一個
字「救什麼車」,他才能接下說出正確答案。第二天,大人問孩子前
一天摺出什麼車,他仍無法想起來車名。)
分析:1.出生時缺氧或黃疸過高或腦部曾受重擊或碰撞受傷過的孩子。
2.視覺優勢的學習風格-聽得快,聽得懂,當下就忘記;眼睛看得細,
也願意看慢點,視覺記憶的效果可以持續較久些。
3.一心不會多用,在動手畫圖就聽不到別人在說什麼,常常前幾個字未
聽進去,只聽到中間和後面的話。基本上,視覺優勢者常出現這種類
似的情形。如果情境不是他在專心畫圖而是跟大人一起玩玩具而被問
到玩具的名稱而發生上述問題的話,第一項可能是免不了要被納入考
慮的。
4.自我性較強,個人在意的事就記得住,周遭的事與己無關就不想知道
,可以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地步。然而,需要大人說到三
次仍記不得的話,孩子的問題屬於上述第一項和第二項結合的可能性
較高些。
5.孩子仍未學到有效的「回憶策略」,而且想不起來似乎顯得不知所措
。
建議:1.大人需先叫孩子的名字,等孩子抬頭再對他說話。
2.每天進行「口語重述」訓練,從五個字中加入阿拉伯數字或專有名詞
,一直進行到孩子可以聽一次就正確地口語重述12字的句子到一字不
錯,一字不漏的水準。
3.大人希望他記住某樣東西名稱時,大人先旁白該詞,在話語中主動提
到該詞六或七次,再詢問孩子這是什麼東西,讓孩子自信地說出名詞
。一般而言,重覆超過七次孩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較少遇到的情境
,其實,五次以下最為常見。
4.大人每天詢問孩子曾發生的事情,尤其詢問具體的人物、東西、地點
的名稱和數量。原則上,每天至少練習五十題,從當天親自發生在自
己身上的事務練起,一直練習回憶到半年前所見所聞的點滴細節。
5.如果大人不想重覆六、七次就要主動提供東西外觀特色、功能特性協
助孩子有系統地聯想。
6.服從性佳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就地仿說或仿作-孩子自行重覆多次,直
到自認記得,通過大人現場測試。原則上,讓孩子自行決定需要重覆
說或做的次數,大人不得催促孩子或一再主導孩子的自主性。如此下
來,孩子自然會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是否已完全記住或還需要再練
習多少次才可以過關。
7.大人先提示孩子所須記得的東西特色或特性,例:你替車子取了名字
,可要記住,以後不會再改了。你要叫這輛車什麼名字?這輛車是什
麼顏色?(紅色)這輛車跑得很快嗎?孩子決定替這輛車選了名字-
「火鳳凰號」;大人詢問孩子選該名的理由,他解釋他的車是「紅
色的火,像火鳥鳳凰飛得快又高」。收拾玩具時,問他的車名,他不
加思索就答出來。隔二天再問他相同問題,他仍記得。他對他的車名
印象深刻,信心十足地說出他的車名,也能解釋給不知情的客人聽他
取彼名的原由。
8.至於「回憶策略」,請參考「董老師網站」中的相關「記憶力」的檔
案(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M為什麼「5」和「6」會寫錯?
分析:1.聽覺接收優勢的學習風格,唸背阿拉伯數字對他來說容易記得,可是,視覺接收看就對他而言,需要多費心才能記得。
2.然而,他只是孩子,他就隨便看看,能辨認說就過得去了。當孩子寫出字形時,如果他是過度使用記憶或偏態記憶型的自閉兒,他總是先想到他喜歡或他在意或他最暴學到的「5」,他就直覺寫出來,故有時他會把「6」書寫成「5」,倒是較少會把「5」書寫成「6」。
3.即使他出錯,大人也認為他是聰明的,認定他應該知道的,只是偶爾粗心一下,故大人也就隨口糾正孩子,就算過關了。
4.對於初學數量的孩子而言,數字的字形並非重點,故他能從1數到10,數量也會分出「○○○○○」和「○○○○○○」是不同的數量,數字也不同。只是兩個數字緊接在一起,也是一起學的,如果孩子不仔細或再確認的話,偶爾他會弄錯。如果叫他再想一想或檢查一次,他也會自行找出錯在那裡。
5.大人選定「1至5」先教,由於最初學大人教得很徹底,孩子也很認真的學。然而,教到「6至10」時,大人仍是「1至10」的範圍內容,故「6至10」總是後學,也練習頻率也遠遠不如「1至5」為多。故1至5不出錯,只是銜接「5」和「6」會弄混一下。
建議:1.第一階段先教數字「1至5」;第二階段再教「6至10」;第三階段教「1至10」;最後第四階段連結「4至6」。
2.第一階段先教會數量「○」至「○○○○○○○○○○」;第二階段教數量與數字配對,例如:數字「1」和「○」配對;第三階段教數字排選認讀數字,讓數字的字音與字形配對;第四階段才教描或抄數字。
3..當孩子弄錯時,讓孩子自行檢查;自行訂正完後,最好詢問孩子怎麼
知道自己弄錯了?從那裡看出來?自己怎麼想起來?
M為什麼「6」會左右顛倒著寫呢?
分析:1.聽覺優勢的學習風格,較少使用視覺到搜索訊息。只要聽到、聽懂就轉頭了,故兩眼注視時間較短,短到不足以看清楚且記住所看到的字形細節。基本上,總是有些字較不常出現,當然有些字長得有點相像點,其實孩子也可能把所看到的字與自己喜歡的某種圖案聯想起來,只著重於「○」形而已。例如:「6」裡面看起來就有一個○形。他一眼望過去,他只注意到,也只在意到○形,故他不管是從上往左下方的走向,還是上往右下方的走向。
2.孩子不明白造字的原理和筆劃的走向(上而下,左而右),故他看到的是圖案和形狀,他可能這次從下方看起,下次他從左方看上,常常改換看字的線條走向。等到他被要求要聽寫時,他腦海中有好幾種線條走法,他一時不知哪一種是對的,因為以前他沒注意到線條走法的不同對整個字形有何差異。基本上,主要問題是當辨認字形或記住字形時,孩子的視覺搜索策略仍未定型下來。
3.簡言之,他的視覺敏感度差,分不出左右轉成圓圈有何差別。
4.如果孩子左右顛倒抄寫十個字中至少三個的話,大人最好先帶孩子看兒童心智科,再看經神科,腦部損傷較有可能。當看著數條線組合起來的圖案時,孩子看到的圖案與一般人所看到有所不同,他實在不知如何在最短時間處理或抓取眼前的訊息。然而,他只有「6」,而不是「2」、「4」、「3」、「5」、「7」也有此現象。故孩子應屬於前三項問題的可能性較高些。
建議:1.放大數字「6」的圖卡一張,擺放在孩子的眼前(底是白色,6的線頭上點了一個粗大的黑點,接著大圓點有一條藍短線段,然後接著一個紅色的圓圈,在紅色圓圈的頭和尾端的接縫有一個綠圓點)。
2.圖卡中這是一個圖案,還是三個圖案?
3.圖卡中有沒有看到一個粗大的黑圓點?
4.圖卡中的粗大的黑圓點在上方,還下面?
5.圖卡中有沒有看到一條藍線段?
6.圖卡中的藍線段後面接著紅色的什麼形狀?
7.圖卡中紅色圓圈的頭和尾端的接縫是不是有一個綠圓點?
8.大人叫孩子用食指從上述第三步驟描到第七個步驟?(大人同時旁白6的字音)
9.問:這是阿拉伯數字,還是一條船?
10.大人另在白色名片卡上書寫了「2」、「5」、「6」、「3」、「8」等數字,讓孩子挑出剛才描過的數字,問:哪一個數字是你剛才描過的?
11.問:這是哪一個阿拉伯數字?如何唸這個阿拉伯數字?
12.大人叫孩子仔細看,一直看到記住為止,再轉頭抄寫整個數字「6」。
M為什麼數到「4」就常漏掉?
問題:他會數數,從1數到3沒問題,他也記住5至10,為什麼他常會漏掉「4」?
回答:1.他的記憶力有限,他超過三樣就會漏唸。
2.他的視覺記憶太好,他是視覺優勢學習風格,他從「電梯」裡樓層按鍵中學習對應關係,而電梯常故意漏寫「4」(因為不吉利)。
3.固執的個性已形成,一旦記住後,大人再怎麼糾正,他還是不會自我提醒或自我要求特別注意。.
4.隨便馬虎的學習態度已養成,不先想清楚就隨口說出,錯了也不管,自覺無所謂。
建議:1.記憶欠佳者:運用「疊蛋糕法」來落實記憶效果。
1
1 2
1 2 3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視覺優勢者:早點帶入阿拉伯數字形,故使用名片卡書寫阿拉伯數字搭配唸讀,就不會漏唸。大人常要求孩子先排出阿拉伯數字名片卡後,再唸讀數字就不會出錯。
3.固執者:大人教過「正確版」後,隨堂評估或試測時,由孩子自己檢查對或錯,並讓孩子自己說出為什麼是「對」或怎麼知道是「錯」的理由。
4.隨便馬虎者:大人最好明確建立「獎勵與處罰」的制度,例如:一次就數對可以加倍獎勵或加量;自己找到錯誤,最多只重做或重唸三次,被大人指出錯誤,則二十遍。原則上,有天壤之別的獎勵或處罰,孩子才會在意表現或後果。
N受不了寫錯字或寫不好,怎麼辦?
問題48:每次他在寫生字詞,他受不了自己寫錯字;當他覺得自己寫不好時,他會拿起橡皮擦一直擦塗,有時還弄破了生詞簿的紙張。父母出面阻止,他仍堅持擦掉,故寫字常會弄到孩子和大人的情緒都很緊張。
回答48:起初他從哪裡學到做到「什麼標準」才算是通過或好表現?一旦他接受了也認定這樣才是好的表現,自此他就堅持自己一定要做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種標準才肯罷手。
對於精細動作欠佳的孩子,抄寫時只能要求「正確性」,不能期望「速度性」和「工整性」。如果當初只限定不要超出格子之外即可接受的話,
抄對或抄錯是既明顯又易評量出來的結果。孩子只要改正錯字就可以算是「做完」或「達成」預定的目標了。
建議:1.先在原字上直接描模,字體較為凝聚,不會過於鬆散。
2.重覆描模多次,以確定「已在腦海中記住」,再一次抄寫過來。
3.抄完後,先由大人檢查錯字,以「○」符號圈起錯字讓孩子訂正,錯字的生詞只需重抄三次。原則上,一般的孩子自行核對、訂正,自己找到並訂正,只需重抄整個詞三次,等到大人找到,則罰抄二十次。然而,孩子已過於固執而堅持達到他所期望的「完美標準」,實在不能再對他多加處罰,也不應儘量避免一再強調好壞和對錯了。
4.訂正完後,大人再以「△」符號框
出「超出格子外的字」,請孩子重寫一回。
5.直到孩子坦然接受「依大人指示訂正」就放手休息,不再主動提及自己寫不好,也不再堅持一改再改了。
6.最後,大人讓孩子以上述二個標準來自評──正確性和不超出格子的標準。
7.錯字訂正完仍有獎勵可得;超出格子之外,只要重寫一回,絕對不論任何處罰。
8.大人指正時,少用「難看」、「很醜」來描述孩子抄寫的工整表現。
9.大人確實教導孩子「記住字形」的技巧。請參考「董老師網站」裡與記憶相關的檔案夾(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10.大人一再強調「最重要是抄寫後記得字形」即可。
社團法人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
劉春生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