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卿老師「學前基本能力」七個主題
三、口語理解與表達
A口語理解與表達的訓練
一、前置能力
1.
聽力正常
2.
構音正常
3.
二、相關條件
4.
記憶力好
5.
服從性佳
6.
專注力長
三、方法
1.旁白法(建詞庫,自閉兒不適用)
a.由大人主動地且重覆地說出自己手上拿出或點指到的某件東西的名稱;
b.由大人主動地且重覆地說出自己做出某種動作的動詞;
c.由大人在旁主動地且重覆地說出所看到孩子正拿出或點指到的某件東西的名稱;
d.由大人在旁主動地且重覆地說出所看到孩子正做出某種動作的動詞;
e1.直到孩子聽到、聽進、聽完、記住為止。
e2當大人詢問孩子某個名詞或動詞時,孩子確實明白所說為什麼東西或何種動作即可。
2.仿說法(只需聽記就可以說出,故口語表達機率提高、延長句子、練習說出不同題型的問句,自閉兒不符適用)
a.大人主動地且重覆地說出某一個語詞或句子後,叫孩子照樣說出一模一樣的內容;
b.如果孩子說不出或做不到,大人可以再次主動且重覆地說出某一個語詞或句子;
c.直到孩子能夠照樣說出一模一樣的內容;
d.只要孩子正確地說出一次即可。
3.細問法(切題回答、閱讀理解完整、延長句子、增多故事重述的內容量、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相關系列問題)
a.大人先說一句話,說完就提出至少8個相關問題;
b.大人提問一個問題,孩子就所聽到的原句回答;
c.孩子的回答都在字面上或文字上可以找到;
d.孩子答錯時,大人不可以解釋,只能主動地重說一次原句,再提問相同的問題,讓孩子學習先行釐清問題的問向,再行分析句子所組成的詞彙之間的關係,以確定是否完全瞭解句中相關的內容。
e.孩子必須全部答對,才表示理解句子的意思到完整的程度了。
4.先後配對法(替換詞、改換句、提問問題)
a.大人先說已會的語詞,緊接著說出相似意思仍不熟悉的語詞或句子;
b.大人先說具體的語詞,緊接著說出相似意思仍抽象的語詞或句子;
c.每次都是把上述相似語詞或句子前後緊接著說出,如此先後搭配至少一個月到三個月;
d.直到大人只說出後面的不熟悉或抽象語詞或句子,孩子也能明白而切題回答;
e.直到大人聽到孩子自己說出後面的不熟悉或抽象語詞或句子。
5.口語重述法(只需聽記就可以說出,故口語表達機率提高、延長句子,自閉兒不適用)
a.大人設定一個孩子從未聽過的新句子,先說給孩子聽;
b.只對孩子說一次,最好以一般的速度說出來;
c.再給孩子一次機會,讓孩子口語重述所聽到的句子;
d.如果孩子可以說出一模一樣的句子就表示通過該句,而另選其他新句進行;
e.如果孩子說不全或說錯了,就表示未通過該句,仍需另選其他新句進行。
6.架構法(陳述條理)
a.故事、連環圖片或發生某一事件都有曲折的情節,不是一句話可以完全說清楚的;
b.對於不在現場的人陳述通過,愈有架構愈容易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c.對於陳述者有明確的架構一一說出,說出內容的先後由架構引導,較有多餘的心力回想起當初事情發生經過的其間細節;
d.起初從通用架構著手練習,孩子可以多說,至少說出七、八句與情節內容相關的話,而且放輕鬆地說出事情經過,還能兼顧到陳述的條理性;
e.於是,孩子記住了通用架構後,第一次他聽取或看讀新的內容或較多的內容時,也可以依據該架構去抓取所聽或所看的重點,自行重組而容易了解前因後果的經過,也有助於記憶與回憶的效果;
f.最後,孩子可以不再依賴一般的通用架構順序,從任何一點說起,自圓其說,到頭來他仍能有條有理地說完全部事情的發生經過。
四、範圍與內容
1.
自身體驗過的經驗為先,一旦經過與語言相互驗證,其記憶效果更好又持久
2.
看過或聽過的人事物也因先略有些印象,較易了解
3.
未來近日會遇到的相關內容也可先納入,以增進熟悉程度
五、初階目標
1.
大人說話的速度必須放慢,為期一年不為過,好讓嬰兒有充裕機會聽清楚大人所說的話或想教其日後使用的共同語言。
2.
大人一次不能說多說長,因為嬰兒記憶力仍有限且專注力短暫,故一次說不到三個字數長的常用詞彙。任何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是聽的多、聽的夠,直到記得、了解、熟悉有把握就自然仿說發聲。
3.
大人說什麼就做出相關動作或指出所說的人事物(用旁白法來建詞庫),故孩子聽得大人常說語詞,尤其生活中常用的名詞和動詞。
4.
大人主動重覆說同一字詞,由於詞庫已確立,也夠熟悉了,故孩子信心大增,就可以照樣地且正確地仿說出來了。
5.
大人提出「是非題」、「選擇題」或「簡答題」問生活上發生的人事物,先讓孩子習慣「問與答」立即回應的模式,然後要求針對所問題的問向過回應(切題回答)。
6.
大人依一句話再細問內容的細節,以確定孩子理解該句所有相關的問題(一句話提出至少8個相關問題,先以字面上或文字上的問題)。
例:我不買口香糖給你吃。
-「我」是誰?
-買或賣東西?
-買或不買?
-什麼東西?
-給誰?
-「你」是誰?
-吃或玩?
六、進階目標
7.
大人本身示範了提問法而且是細問,各種問題都有可能反覆問到,故孩子遲早也會模仿大人向家人主動提出問題。
8.
當孩子已能說出四、五個字數長的短句子時,大人仍需用細問法去引導孩子再多說幾字,而句子拉長不難辦到(反覆運用細問法來引導孩子延長句子)。
媽媽:你要不要吃口香糖?
孩子:不要。
媽媽:誰不要?
孩子:我。
媽媽:你不要什麼?
孩子:口香糖。
媽媽:你要或不要口香糖?
孩子:不要。
媽媽:你不要什麼?
孩子:我不要口香糖。
媽媽:你不要吃或不要玩口香糖?
孩子:我不要吃口香糖。
媽媽:你不說清楚的話,我怎麼知道你的意思。
9.
一旦孩子已知道也會運用某詞彙,大人不能自滿而放鬆因為語言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因此,大人需增添該詞的相似詞或相反詞等周邊詞彙。(
先後配對法-先說已會或具體的詞彙,再接不熟或抽象的詞彙,前後搭配一陣,直到記住。簡言之,未熟悉或抽象的語詞和已會或具體的詞替換了。日後,大人即可直接單獨提及後面接的替換詞彙,不必大人針對其解釋,孩子也自然明白其意。
媽媽:我做好的雞絲麵,你怎麼沒有吃完我做給你吃的早飯、早餐呢?
………..
媽媽:今天早飯、早餐是鹹肉粥。
…………
媽媽:我幫你買了二個豆沙包當早飯、早餐。
…………
媽媽:早飯、早餐在家裡吃比省錢。
媽媽:早飯、早餐在外面吃對我比較省力、省事也省時間。
媽媽:我們出去吃早飯、早餐,好不好?
………….
媽媽:時間來不及了!今天我就不做早餐給你吃,我們到外面買早餐吃。
………….
媽媽:我做三餐要花至少五個小時。你知不知道?更何況想不同的餐點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必須相當花精神,費心思想出不同餐點當早餐。請你替我著想,貼心點吧!你就吃我做好的早餐吧!
10.
由於孩子遲早會遇到不同的人說話相近的內容,但他們說的句型式和遣詞不盡相同,故大人也可用上「先後配對法」來進行改換句(改換句-把兩個意思相近的句子前後搭配一起運用,已會或舊的句子先出現,未熟悉或新句子接後面。久而久之,大人只提後面接的未熟悉或新句子,孩子也不會弄錯其意。
-改換意思相近的句子:
1.你餓不餓?
2.你想不想吃點東西?
3.你覺得現在該吃飯了嗎?
4.你的肚子有沒有叫?
5.你的胃有空位子了嗎?
七、高階目標
11.
在孩子聽過二、三次某個故事後,大人鼓勵孩子嘗試重述故事,只要內容沒有扭曲或會錯意即可。若嫌孩子說的不多,重述內容過於簡化,大人可用「細問法」來延長其說故事的長度當與孩子相關的事情發生完,大人可讓孩子重述發生經過。由於只出現一次,沒有重覆聽看接收的機
會,如果孩子的記憶力欠佳,難免想到那就說到那,甚至先想到的內容,也不管出現先後就先趕緊說出了事;因此,大人可提出陳述的架構以協助其依序說出整件事的經過(架構法-先決定共通常說的重點範圍,再排出重點說出的先後順序)
情節的架構-時間
地點
人物及關係
起因
主因(事由)
解決方法
處理經過
結果
感想或看法(讀者或作者)
12.不只大人問孩子生活相關問題,也應讓孩子學習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至於社交談話或與人溝通中,提出可談可接的問題是聊天對談的利器。孩子最好練習說由淺而深的相關系列問題,尤其不能對同一個人重提同樣的問題,最好換句類似意思的話說或問意思相近的問題。
-提出系列相關問題
媽,現在幾點鐘了?
吃飯的時間到了沒有?
我餓了,你餓不餓?
我可以先吃零食嗎?
你可以馬上開飯了嗎?
為什麼不能馬上開飯?
什麼時候可以上桌吃飯?
你有沒有聽到我肚子的叫聲?
我們出去到餐廳用餐(上館子),還是待在家裡自己弄?
你來做主?還是讓我決定在那裡吃飯、用餐?
今天可以讓我選擇吃飯,還是吃麵嗎?
我們外出到餐廳吃飯需要走多遠的路?
我們有沒有預先訂位?
如果沒有訂位,我們在餐廳門口要不要排隊?
我們可能需要等到多久才能吃到嘴裡?
我們在家裡吃會不會比較快吃到?
你煮什麼樣的菜最快上桌?
你可以先煮什麼東西給我吃嗎?
你趕快去煮飯給我吃,好不好?
B你會考慮使用哪種方法訓練口語能力?
你知道訓練口語能力的方法嗎?你知道各種方法的特色嗎?如果符合該項特色,請在□裡,畫記「V」表示:(可複選,限最多三個選項)
A旁白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B仿說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C細問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D先後配對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E口語重述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F架構法
□建詞庫,確立名詞、動詞
□協助改善記憶力
□延長句子
□學習提出不同句型的問句
□協助釐清問句
□針對所問的問向切題回答
□句子內容理解完整
□豐富故事重述的內容
□模仿大人主動提問問題
□增填周邊相似的詞彙,例替換詞、改換句
□提問相關的系列問題
□陳述條理
如果出現下列問題,你不會考慮使用哪一種方法訓練口語能力?請在□裡填寫英文字母大寫表示你排除的方法選項(可複選,限選最多二個方法選項)
A旁白法
B仿說法
C細問法
D先後配對法
E口語重述法
F架構法
□1.他說話的速度快,總是急著趕快說完,有時漏說某字都不自覺,好像說完就可以了。例如:「我不要牛奶,不要給我奶,我不要喝牛奶。」
□2.他老是用老詞或最先學的詞彙,未見後來或近日學的新的相似詞彙,例如:常說「不會」,不用「不懂」來表達相同意思。
□3.他的心裡有話要說,起頭只說了一半就停下來,想一想,接下來要怎麼說才行。例如:我看到鄰居陳阿姨,只是我…………………。
□4.他會回答對方問題,只是說完話他又主動再說一回他的回答。
□5.他把別人對他說的話,重覆說一回,有時連對方的問句也重覆說一回。
□6.他亂點頭,沒聽完就點頭,有時也弄錯了對方的意思。
□7.他已會說話至少二年了,說話過於簡短,說出句長不超過六個字為多。
□8.對方向他先提出問題,他卻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回應對方的的問題。
□9.他會說也能說,就是懶得多說,回答問題總是以二、三個字的詞彙應答,少見說出整句話。
□10.他很喜歡聽故事,也聽了不少故事,聽完重述故事的內容尚稱妥當,只是他說的不多,三、五句就說完了。
如果你的孩子是特殊孩童,你會考慮使用下列哪三種方法訓練口語能力?
請在□裡填寫三個英文字母大寫表示你最先考慮使用的三種方法選項(限選三項方法,並以使用的優先順序依順排列出來)
A旁白法
B仿說法
C細問法
D先後配對法
E口語重述法
F架構法
□
□
□記憶力差的智能障礙孩童
□
□
□自閉兒
□
□
□智能正常是聽覺障礙孩童
□
□
□衝動思考型的過動兒
□
□
□構音問題的語言障礙孩童
□
□
□貪多貪快的學習態度馬虎者
B為什麼「問題法」是最佳的訓練法?
你對下列陳述的看法有何想法或反應嗎?請在□裡以英文字母大寫表示:
「A」:你沒聽過這種看法
「B」:你沒想過這種看法
「C」:你現在終於知道這種看法
「D」:你想過這種看法,還沒決定接受或排斥
「E」:你仍不接受這種看法
「F」:你相當贊同這種看法
語言或記憶是不是一直都是訓練特殊孩童的主要目標?
□只要孩子不是聾子,也不是啞巴,他總是會發出聲音
□如果孩子會模仿(仿說或仿做),遲早也會說出我們聽得懂的語詞(只是詞彙數量的多或少之差別)
□一旦孩子表達需求意願增高,他多說(二或三個詞串接起來)也是做得到的
□當孩子的記憶力明顯地改善後,他說出來的句子字數也增多,句長根本不是問題
□只有密集訓練特殊孩童的第一年(初階訓練)不得不著重在語言或記憶(自閉兒在初階訓練只著重在語言)
語言範圍等於認知範圍嗎?記憶訓練等於推理訓練嗎?
□如果孩子沒有上述問題,為什麼你還要用「仿說法」或「仿做法」來進行推理或認知教學呢?
□如果大人持續使用「仿說法」進行教學的話,只不過是增強「記憶力」來輸入更多的語詞而已(這表示大人訓練孩子只考慮語言增進,以語言為主要目標)
□如果孩子已會說也能說「彼此能了解的言語」的話,難道可以以一概全地認定「語言訓練」足以含蓋了所有「認知」方面範圍嗎?
□如果孩子已會模仿做出大人要求的某個動作或某些步驟,難道「記憶訓練」就足以解決「推理」問題嗎?
記憶力已改善後,為什麼還是要從「記憶角度」著手呢?
□如果孩子可以立即口語重述-仿說(記憶力不是主要問題)的話,語言問題只是出在「切題回答」或「陳述無條理」,你為什麼不考慮其他的方法-「問題法」呢?
□如果孩子可以現場邊教邊-仿做(記憶力不是主要問題)的話,動作或步驟只是常記不久或容易混淆,你為什麼不考慮其他的方法-「問題法」呢?
提問法有哪些好處?
□提問題的「問句」也是語言的一種型態,孩子不只聽得懂問句,也能對別人提出問句
□透過「問與答」模式,大人可以問出孩子是不是自己記得或聯想出他說出或指出來的回答
□日後與人交談「問與答」更是常見
□日後在學校裡文字型態的考試或習作就不需再重頭教起
□不如就從現在進行「口語理解和表達」階段就先把「問與答」模式建構妥當,並確實紮根下來
提問法與推理有何關聯?
□最為重要的是問句中所表達的「題目」本身會提供相關的線索-即是「重點」
□只要孩子學會或已養成習慣從找出相關線索或得知重點來聯想,他的思考的路徑就不再是各種可能性,而變得狹窄些──「有限的可能」或「有依據的聯想」
□總不會老是大人一再地為孩子解釋意問題,又仔細地說明何為「重點」,再主動替孩子把前後呈現的相關線索或重點強拉在一起,只讓孩子單純地發揮記憶力而已
□大人在問題思考過程中參與性過高,孩子只是運用「記憶力」記住大人早已替孩子回憶聯想,甚至已處理重整過的內容,將來孩子只能因應「一模一樣」的情境、考題或問題
□這也難怪有不少特殊孩童的父母會抱怨孩子在家裡都答得對或問得出,可是到學校或由老師或別人來問或說,孩子就無法因應了
如何養成「推理習慣」?
□只要腦部不像「老年癡呆症」般持續地退化,我們就應該不斷地製造機會讓孩子動腦自己想出來
□雖然剛開始訓練時,「問題法」的進展比「仿說法」或「仿做法」慢得多,然而,半年後,孩子願意多想,主動聯想,想不出來也不輕易放棄,甚至想出更多的可能性,才依問題所呈示的相關線索或重點來做符合條件的選項
推理習慣已形成有哪些好處?
□「衝動思考」可以明顯改善,過動兒在學習方面將不會造「成低成」的問題
□「偏態型記憶」也可以轉向,自閉兒的「固執性」也軟化多了
□
「記憶力輸入不難但輸出困難」的情形也持續地進步中,智能障礙孩童的「固執性」根本不會發生(智能障礙孩童被灌入有限且片斷的資訊是導向固執的起因)
到底什麼是「提問法」?
□不是只針對一個重點提問三或四個問題,而是針對一系列相關的重點,都是以問句型態呈現
□簡言之,十句話中至少七句是問句,而及問句與問句之間有層次相關-先從各種可能性「廣度」問到有限且相關重點的「窄度」,再從「窄度」再進一步問到前因後果「深度」
□大人所提的有層次相關的系列問題一再導向孩子進行推理-區分異同、部份與全部、比較、分類、關係、順序、起因主因
□這種方法就是「提問法」
C「切題回答」練習一
從下列對話中,你認為哪一項孩子的回答不算是「切題回答」?
如果希望孩子切題回答大人所提的問題,大人所提的問題如何鋪陳出來呢?
場地:家中書房裡的書桌上
人物:媽媽和女兒
媽媽:桌上有幾塊紅色的積木?
女兒:四塊紅色積木。
媽媽:桌上的藍色的積木有幾塊?
女兒:藍色積木有四塊。
媽媽:除了紅色和藍色之外,還有其他顏色的積木嗎?
女兒:還有綠色積木。
媽媽:綠色積木有多少呢?
女兒:也是四塊。
媽媽:數一數,桌上總共有多少塊積木?
女兒:十二塊積木。
媽媽:桌上積木總共有幾種顏色?
★女兒:十二塊積木。
(由於兒女已知道顏色名稱,也會數數了,卻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時,媽媽不必先說孩子答錯了,但是必須繼續問下去,最好先問不教或只問不教的方式進行)
媽媽:桌上的積木都是紅色的顏色嗎?
女兒:不是。
媽媽:桌上的積木都是藍色的顏色嗎?
女兒:不對。
媽媽:桌上的積木都是綠色的顏色嗎?
女兒:不是。
媽媽:每種顏色是不是相同的數量?
女兒:是。
媽媽:每種顏色都是幾塊積木?
女兒:都是四塊。
媽媽:哪些積木顏色相同?
女兒:這四塊都是紅色。
媽媽:這四塊積木的顏色是不是相同顏色而只有一種顏色?
女兒:對。
媽媽:這四塊積木是哪一種顏色的?
女兒:紅色。
媽媽:還有那些積木是相同的顏色?
女兒:這四塊是綠色積木。
媽媽:他們是不是相同顏色?
女兒:是。
媽媽:它們是幾種顏色?
女兒:一種顏色。
媽媽:它們是哪一種顏色?
女兒:綠色。
媽媽:還有那些積木的顏色是相同的?
女兒:藍色。
媽媽:藍色積木有幾塊?
女兒:四塊。
媽媽:最後這四塊積木是不是相同的顏色?
女兒:是。
媽媽:最後這四塊塊積木是幾種顏色?
女兒:一種顏色。
媽媽:最後這四塊積木是什麼顏色?
女兒:藍色。
媽媽:桌上的積木中出現哪些顏色的?
女兒:紅色、藍色和綠色。
媽媽:桌上總共有幾種顏色的積木?
女兒:三種顏色。
媽媽:三種顏色是「相同」,還是「不同的」顏色?
女兒:不同的顏色。
媽媽:桌上的積木是哪三種顏色?
女兒:紅色、藍色和綠色三種不同顏色。
媽媽:很好,清楚了嗎?
女兒:清楚了。
(下列方式是媽媽決定以先教後問的方式進行下去)
媽媽:相同顏色的積木都算成一種顏色。桌上總共幾種不同顏色的積木?
女兒:(不敢開口說)
媽媽:這四塊紅色是不是第一種顏色?
女兒:是。
媽媽:那四塊藍色是不是第二種顏色?
女兒:對。
媽媽:最後四塊綠色是不是第三種顏色?
女兒:是。
媽媽:這塊紅色和那塊紅色積木是不是相同的顏色?
女兒:對。
媽媽:哪些積木與這塊綠色積木是相同的顏色?
女兒:這三塊也是綠色。
媽媽:哪些積木與這塊藍色積木是相同的顏色?
女兒:那三塊都是藍色。
媽媽:綠色跟紅色是是不是「不相同」的顏色?
女兒:是。
媽媽:綠色和藍色是不是「不一樣」的顏色?
女兒:對。
媽媽:紅色和藍色是不是「不一樣」的顏色?
女兒:是。
媽媽:桌上是不是有紅色、藍色和綠色不同顏色的積木?
女兒:是。
媽媽:桌上總共有幾種不同顏色的積木?
女兒:三種不同顏色。
媽媽:哪三種不同顏色的積木?
女兒:紅色、藍色和綠色。
媽媽:數一數,每種顏色都算進去。桌上總共有幾塊積木?
女兒:十二塊積木。
媽媽:桌上的十二塊積木中有幾種不同的顏色?
女兒:三種顏色。
媽媽:對了,就是三種不同的顏色。
(你認為上述二種教法,哪一種教法較能使孩子自行回答下列推理型的問題?)
媽媽:為什麼總共有十二塊積木,卻有三種不同顏色積木呢?
女兒:因為每種顏色都是四塊,相同的顏色有四塊,所以積木的總數是十二塊,顏色只有三種。
練習:
下列哪組對話中孩子的回應並未切題回答?你會如何換問句再繼續提問下去,直到孩子切題回答為直。
情境:家中客廳裡
時間:近晚上六點鐘
人物:媽媽正好下班從外面走進家門
兒子一個人正在看電視
□
媽媽:你看到爸爸沒有?
兒子:沒有。
□
媽媽:你最近什麼時候看過爸爸?
兒子:還沒有。
□
媽媽:爸爸有沒有打電話回家?
兒子:有。
□
媽媽:什麼時候打來的?
兒子:五點多爸爸打來。
□
媽媽:他有沒有說什麼?
兒子:我那能記得了那麼多嘛!
□
媽媽:他沒有跟你說話嗎?
兒子:有啊!
□
媽媽:他說了什麼?
兒子:他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
媽媽:你怎麼回答?
兒子:你又沒有告訴我,我怎麼可能知道你到家的時間呢!
□
媽媽:然後,爸爸還說了什麼?
兒子:好像沒什麼。
□
媽媽:他有沒有提到「回家吃飯」的事?
兒子:對了,他叫我們不要等他吃飯。
□
媽媽:爸爸有沒有說出「到家的時間」?
兒子:讓我想一想。
□
媽媽:爸爸說了回家的時間嗎?
兒子:我真得記不得了。
□
媽媽:爸爸打電話來,你知道以後你要問哪些問題了嗎?
兒子:為什麼我要問這麼多的問題?
□
媽媽:知道爸爸到家的時間,我才能預估開始煮飯的時間,你也就可以知道家裡晚餐上桌開飯的時間了。
兒子:哦!我明白了。
C「切題回答」練習二
從下列對話中,你認為孩子算得上「切題回答」嗎?請在□裡,以「V」表示你的認同。
場地:家中客廳裡
時間:過了晚上十點了
人物:媽媽洗完澡和衣服後從浴室走出來
大兒子在房間玩電腦
小兒子在客廳裡看電視
(切題回答範例一)
媽媽:你在做什麼?
兒子:我在看電視。
媽媽:你看的是什麼節目?
兒子:卡通影片-彈珠超人。
媽媽:你要看到什麼時候?
兒子:十點半就結束了。
媽媽:看完卡通,你會馬上去睡覺嗎?
兒子:沒問題。
練習二:
從下列對話中,你認為孩子算得上「切題回答」嗎?
請在□裡,以「V」表示你的認同孩子是切題回答大人所提的問題。
請在□裡,以「▲」表示孩子的回答只是部份與大人當下所提的問題相關,但仍未切題回答。
請在□裡,以「×」表示孩子的回答與大人的問題毫無相關,扯到以前或別的事情上了。
□A
媽媽:你怎麼還在這裡?
兒子:媽,你洗完澡啦!
□B
媽媽:你為什麼還在看電視?
兒子:不然我能做什麼呢!
□C
媽媽:你什麼時候去睡覺?
兒子:我還不想睡。
□D
媽媽:你為什麼不上床睡覺?
兒子:我寫完功課了。
□E
媽媽:你去不去房間睡覺?
兒子:還沒有人上床睡覺嘛!
□F
媽媽: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兒子:等一下就去。
□G
媽媽:你怎麼這麼講不聽呢?
兒子:哥哥也還沒有上床睡覺。
□H
媽媽:你是不是要讓我生氣?
兒子:你不要催我。
□I
媽媽:如果你不去睡覺,你知道我會怎麼處罰「你不準時上床」嗎?
兒子:你就是不公平。
□J
媽媽:我數一、二、三,你要不要馬上去上床嗎?
兒子:哥哥先睡,我才要。
□K
媽媽:你怎麼還不關電視呢?
兒子:我聽到了。
□L
媽媽:你到底要我重覆說幾遍你才會做呢?
兒子:你為什麼都只要求我一個人呢?
□M
媽媽:你是不是要我親自走過來幫你關上電視呢?
兒子:媽,剛才外婆打電話找你。
□N
媽媽:你不要管我的事,你應該只管好誰的事呢?
兒子: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
□O
媽媽:你現在要怎麼做才算「管好你自己」,我就不必來管你了?
兒子:我又不是不知道。
□P
媽媽:你都知道,為什麼還不去做呢?
兒子:你不要這麼容易生氣嘛!
□L
媽媽:你可記得我們規定「上床睡覺時間」的家規?
兒子:你又沒問過!
練習三
你會怎麼對孩子說?哪些問句你會使用?你會從哪一個問句先問起?你想強調什麼立場?你希望表態什麼觀念?請在□裡,以阿拉伯數字1至8排出你提問的先後順序,1表示最先提問的問句,8表示最後提出的問句(最少選4題,最多選8題)。
□媽媽:你都知道,為什麼還不去做呢?
□媽媽:你怎麼還不關電視呢?
□媽媽:你到底要我重覆說幾遍你才會做呢?
□媽媽:你為什麼還在看電視?
□媽媽:你什麼時候去睡覺?
□媽媽:你為什麼不上床睡覺?
□媽媽:你去不去房間睡覺?
□媽媽:你都知道,為什麼還不去做呢?
□媽媽: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媽媽:你可記得我們規定「上床睡覺時間」的家規?
□媽媽:我數一、二、三,你要不要馬上去上床嗎?
□媽媽:你是不是要我親自走過來幫你關上電視呢?
□媽媽:你不要管我的事,你應該只管好誰的事呢?
□媽媽:你是不是要讓我生氣?
□媽媽:如果你不去睡覺,你知道我會怎麼處罰「你不準時上床」嗎?
□媽媽:你怎麼還在這裡?
□媽媽:你現在要怎麼做才算「管好你自己」,我就不必來管你了?
□媽媽:你怎麼這麼講不聽呢?
C為什麼不能「切題回答」?
你認為孩子為什麼不能「切題回答」的相關因素有哪些?你需要運用「排他法」一一排除不可能的因素,自然你就明白你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切題回答」的原由。
請在□裡,以「×」表示你認為不可能的因素。
不回應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正在生悶氣或發完脾氣,故即使他聽到也聽懂大人的問話,他也故意不想有所回應,因為他才不要讓惹他生氣的大人得意。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正在做他喜歡的事,大人問話打擾了他手邊所做的事,他認為沒有必要先依大人的問話有所回應。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覺得大人一直要求這指示那都不讓他自由,故他採用「裝傻或裝沒聽到」,不願意回應大人的問話。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其實早就猜出大人所希望的回答,然而,孩子實在不想依大人的希望回應或行事,只好裝作未聽懂或未聽到而故意不回應,試試看大人會不會先不耐煩或家事太忙而先行讓步。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知道這是他本份的事或他必須依著父母的意思去做,他只是想再拖延一點時間而故意不馬上回應大人的問話。
未切題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並不知道這是「問句」而沒有做任何回應。
媽媽:如果你功課寫完,明天晚上我們就出去散步。你功課寫完了嗎?
兒子:(走去鞋子櫃,拿出鞋子,準備穿好鞋子現在就出門散步)。
媽媽:我問的是功課,你幹什麼穿鞋子呢?
兒子:出去散步啊!走嘛!快一點。
媽媽:你的功課寫完了嗎?
兒子:你說「出去散步」的。
媽媽:你沒有聽懂我的話,也沒有針對我的問題切題回答。我問你什麼?
兒子:你要我跟你出門去散步。
媽媽:我不是這樣說的。我的問題是「你的功課寫完了嗎?」
兒子:哦!還沒有。
媽媽:功課沒寫完,怎麼可能帶你出去散步呢?
兒子:寫完功課我就可以出去,對不對?
媽媽:不對!今天晚上你寫完功課,明天是星期五,明天星期五晚上我們就可以一起出門散步。
兒子:不是今天去啊?
媽媽:星期四晚上不會出門的,星期五晚上才可能出門散步。我以前有沒說過「只有星期五晚上可以出門或晚睡的理由」?
兒子:有說過。
媽媽:你還記得理由是什麼嗎?
兒子:隔天是星期六,大人不用上班,小孩不必上學,全家可以出門散步、到大賣場買東西或看電視看到十一點鐘再上床。
媽媽:你認為我說的「如果你功課寫完,明天晚上我們就出去散步」是指今天晚上出門散步嗎?
兒子:不是。
媽媽:你的你功課寫完了嗎?
兒子:還沒有。
媽媽:你想不想明天星期五晚上跟我一起出門散步呢?
兒子:當然想去。
媽媽:如果你想明天星期五晚上跟我一起出門散步的話,你現在是要穿好鞋子,還是寫完功課呢?
兒子:寫完功課。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未準備好起動聽進大人所說出的話。
媽媽:我跟你說過很多遍了,你到底記得了沒有?為什麼還要我一再重覆說呢?
兒子:你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媽媽:我還沒有開始說呢!
兒子:難怪我不知道你要我做什麼。
媽媽:你真的不知道你自己還有什麼事沒有做好?
兒子:我覺得我都做好了。
媽媽:真得都做好了嗎?
兒子:我有漏掉的嗎?
媽媽:你再想想看。
兒子:你還是說給我聽比較快些。
媽媽:你要不要我現在說出來給你聽?
兒子:好吧!
媽媽:我現在可以說了嗎?
兒子:我正在聽。
媽媽:就是你的玩具,你收好了嗎?你放回盒子裡嗎?
兒子:這件事喔!我還沒有玩夠啊!
媽媽:你會不會記得收回你拿出來的玩具?
兒子:你放心,我不會忘的。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起動聽到,也聽進一些,但是他未聽完整個問句。
媽媽:吃完水果,你有用牙刷,擠上牙膏,上下左右邊各刷了十次?
女兒:我有。
媽媽:你有什麼?
女兒:我有吃蘋果。
媽媽:我問的不是「吃水果或吃蘋果」的問題?
女兒:我有做。
媽媽:你有做什麼?
女兒:我有刷牙?
媽媽:你是怎麼刷的?
女兒:我用牙刷刷牙。
媽媽:你用牙刷怎麼刷牙?
女兒:我有用牙刷牙好好刷牙。
媽媽:你用牙刷怎麼好好刷牙?
女兒:就像你教過我那樣刷牙。
媽媽:這就是我的問題,我就是想知道你怎麼刷牙的。你告訴我剛才吃完蘋果,你怎麼用牙刷刷你的牙齒的?
女兒:你可以再說一次你的問題?
媽媽:你剛才沒有聽完我的問題,是不是?
女兒:你說的太長了,我沒有聽完全。
媽媽:你現在會仔細聽,我再說一次問題給你聽。
女兒:好,你說我會聽的。
媽媽:吃完水果,你有用牙刷,擠上牙膏,上下左右邊各刷了十次?
女兒:我有擠牙膏,但是沒有刷到十次,只刷了上邊和下邊各五次。
媽媽:你要不要再回到廁所重刷一次給我看。
女兒:我自己會去重刷。
媽媽:我教過你,你也會刷了。我就讓你自己來吧!
□大人說出問句時,問句中有孩子不了解的名詞。
媽媽:你想不想吃剉冰?
兒子:我不想吃。
媽媽:你這麼喜歡吃冰的,怎麼不想吃剉冰呢?
兒子:什麼是「剉冰」?
媽媽:以前用刀在冰塊上鏟冰,現在把冰塊放在機器下,一直轉就轉出許多像雪花的冰片,再澆上甜甜的汁。我帶你到外婆家附近的夜市裡吃過「紅豆花生剉冰」,你還記得嗎?
兒子:我知道了,我要吃「紅豆花生剉冰」。現在我們可以去吃嗎?
媽媽:晚上吃完飯後,我們一起去看外婆;看完外婆我們就可以去夜市吃「紅豆花生剉冰」。晚上你要不要跟我去看外婆?
兒子:要。
□大人說出問句時,問句中有孩子不了解的動詞。
媽媽:誰弄壞了我的錄音機?
兒子:不是我。
媽媽:是不是你「扭東扭西」才弄壞的?
兒子:我沒有。
媽媽:你是不是把開關轉來轉去?
兒子:我不是故意的。
媽媽:今天你有沒有動過我的錄音機?
兒子:只有摸一下。
媽媽:錄音機是我的,不是你的,你不能碰我的錄音機,你只能轉電視的開關。你做得到嗎?
兒子:我本來就會轉開關。
媽媽:我知道你會轉開關,我才要求你配合:我希望你只碰電視的開關。我要求你只碰什麼東西的開關?
兒子:電視的開關。
媽媽:為什麼不能碰我的錄音機?
兒子:因為不是我的。
媽媽:你答應我只碰電視的開關,你做得到嗎?
兒子:沒問題。
媽媽:你答應我不碰我的錄音機的開關,你做得到嗎?
兒子:好吧!
□大人說出問句時,問句中有孩子不了解的形容詞。
媽媽:你覺得這件衣服怎麼樣?
兒子:什麼?
媽媽:這件裙子看不好看?
兒子:好。
媽媽:好什麼?
兒子:好看啊!
媽媽:什麼地方好看?
兒子:不知道。
媽媽:你不知道,還說「好看」,你在說什麼?
兒子:不知道怎麼說嘛!
媽媽:你覺得顏色怎麼樣?
兒子:還好。
媽媽:什麼顏色還好?
兒子:粉紅色。
媽媽:怎麼好看,是老遠就看到的醒目耀眼,還是看起來順眼的清爽柔和?
兒子:粉紅色看起來清爽柔和。
媽媽:你覺得領子的樣式如何?
兒子:不錯。
媽媽:領子怎麼不錯,是樣式特別,還是常常見到的很平實樣子呢?
兒子:領子的樣式特別。
媽媽:你覺得花邊縫得怎麼樣?
兒子:很好。
媽媽:花邊縫得怎麼好,是縫的緊密細緻,還是縫得寬鬆粗糙呢?
兒子:縫的緊密細緻。
媽媽:你覺得裙子的長度如何?
兒子:不好。
媽媽:裙子的長度怎麼不好,太長會邊走邊踢到,還是太短坐著會看到內褲?
兒子:太長了。
媽媽:你覺得這件衣服怎麼樣?你對這件衣服的看法如何?
兒子:裙子顏色清爽柔和,領子樣式很特別,縫的緊密細緻,只是裙子有點長,再短一點走路就更方便了。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不明白到底在問什麼(問向仍不清楚),不知要回答的是數量或多少、地點或時間、工作性質和職稱、形狀或大小、總數或總類。
媽媽:他是誰?
兒子:他是男的。
媽媽:他是誰?他是什麼人?
兒子:他是男生。
媽媽:我知道他是男生。你以前看過他嗎?
兒子:我看過他。
媽媽:你在那裡看過他?
兒子:在學校裡。
媽媽:你知道他的名字嗎?
兒子:不知道。
媽媽:你在學校裡看過他,你怎麼不知道他的名字。
兒子:他不是我班上的同學。
媽媽:他是誰?
兒子:我不知道。
媽媽:你怎麼會不知道他是誰呢?
兒子: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媽媽:你在學校裡見過他,他為什麼到學校?
兒子:放學的時候,他來接他的弟弟回家。]
媽媽:他不是同班同學。
兒子:他是國中生,他比我們大很多。
媽媽:他沒有在你的學校裡讀書。他是誰?
兒子:他是別的學校的學生。
媽媽:你是怎麼才認得他的?
兒子:他是我班上同學的哥哥。
媽媽:對了。他是班上同學的哥哥。
兒子:我認得他因為他來我們學校接他的弟弟一起回家。我只是不知道他叫什麼,他是國中生,他是我們班上同學的哥哥。
媽媽:你看到他你叫他什麼?
兒子:李大哥。
媽媽:為什麼你叫他「李大哥」?
兒子:因為他跟我班上同學同姓,他又比我們大很多。
媽媽:對了,他是誰?
兒子:他是「李大哥」,他是我們班上同學的哥哥。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怕忘了自己好不容易想起的回答,只想趕快說出來,先提早交差。
媽媽:昨天媽媽買了麵包回來,你吃了幾個?
女兒:買了紅豆、肉鬆、布丁和巧克力麵包。
媽媽:你吃了幾個?
女兒:二個。
媽媽:哪二種麵包?
女兒:哥哥吃的最多,我只吃二個。
媽媽:我知道了。你吃了什麼麵包?
女兒:我吃的是鹹的。
媽媽:我問的是「麵包的名稱」,你吃了哪些麵包?
女兒:我只吃二個,我沒有多吃。
媽媽:我聽到了。我只是要知道你喜歡吃哪幾種口味的麵包,我想再多買一些放在家裡當點心吃。昨天你吃了哪幾種麵包?
女兒:紅豆、肉鬆、布丁和巧克力麵包。
媽媽:昨天你有吃紅豆麵包嗎??
女兒:沒有。
媽媽:昨天你有吃肉鬆麵包嗎?
女兒:沒有。
媽媽:昨天你有吃巧克力麵包嗎??
女兒:有。
媽媽:昨天你有吃布丁麵包嗎??
女兒:沒有。
媽媽:昨天你吃了二個巧克力麵包,對不對?
女兒:對。我吃的都是巧克力麵包,我沒有吃到紅豆麵包、肉鬆麵包和布丁麵包。
媽媽:我知道了。今天我會多買一些麵包放在家裡。
女兒:你留布丁麵包給我吃,好不好?
媽媽:好啊!我會多買一些布丁麵包,這樣可以嗎?
女兒:你先留給二個布丁麵包給我。昨天哥哥一個人吃了五個布丁麵包。
媽媽:沒有問題。我先留二個布丁麵包給你。
女兒:你買回來,我可以先吃一個布丁麵包嗎?
媽媽:有什麼問題!
女兒:媽媽,可不可以嗎?
媽媽:可以,沒有問題,一定留給你二個,買回來,你就可以先吃一個布丁麵包,因為昨天你沒有吃到。
女兒:你什麼時候去買?
媽媽:晚上等你寫完功課,我就去麵包店一趟。
女兒:我現在去寫功課,我寫完功課,你就去買布丁麵包給我吃。
媽媽:當然這樣是最好了。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邊聽邊記,仍記不住問句,故不知道大人詢問的是什麼。
老師: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做家事?
學生:我有幫忙媽媽做家事。
老師:我知道你有幫忙媽媽做事。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做家事?
學生:我每天都幫媽媽做家事。
老師:我了解你每天都幫媽媽做家事,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做家事?
學生:我幫媽媽洗碗。
老師:很好,你有在家裡練習洗碗。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做家事?
學生:我還有幫媽媽摺衣服。
老師:你在什麼時候幫媽媽摺衣服?
學生:晚上吃完晚飯後,我和媽媽邊看電視邊摺衣服。
老師: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做家事?
學生:吃完早餐,我幫媽媽洗碗。
老師:很好,你吃完早餐,你都到那裡幫忙媽媽洗碗?
學生:吃完早餐後,我都到廚房幫媽媽洗碗。
老師:每天吃完早餐後,你都到廚房幫媽媽洗碗嗎?
學生:沒有每天洗碗,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吃完早餐後,都到廚房幫媽媽洗碗。
老師:假日不上學時,吃完早餐後,你都到那裡幫媽媽做家事?
學生: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吃完早餐後,都到廚房幫媽媽洗碗。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聽懂了大人的問題,只是他回想時,一時想不起來當時的經過或細節,故不能馬上回答,只好隨便說一個答案,以應付眼前正在等他的答案的大人。
媽媽:昨天我買給你吃的布丁是哪一家做的?
兒子:昨天的草莓布丁真好吃。
媽媽:哪一家做的草莓布丁真好吃?
兒子:就是上次那家。
媽媽:哪一家?
兒子:我忘記了。
媽媽:你知道生產製造商的名字嗎?
兒子:不知道。
媽媽:你是忘記了,還是以前沒有注意生產製造商?
兒子:看過一眼,現在想不起來,我以前沒有特別注意生產製造商的名字。
媽媽:如果你認為這家的草莓布丁特別好吃,你要告訴我那家生產製造商的名字,我才不會買錯,因為草莓布丁有好多家都有做。你希望我買錯嗎?
兒子:當然,不希望你買了別家的草莓布丁。
媽媽:如果你不希望我買錯,你要怎麼幫忙?
兒子:注意生產製造商的名字。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自信心薄弱,看到大人臉色嚴肅或不太高興就誤以為自己又答錯了。
媽媽:你再檢查一下你選出的顏色,你選的對嗎?
女兒:我做錯了嗎?
媽媽: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決定,你做的對不對?
女兒:我選的是粉紅色。
媽媽:你不要一直盯著我的臉看,你看桌上的教具,你找對了嗎?
女兒:粉紅色不對嗎?
媽媽:你不要一直問我,自己決定啊!你決定了沒有?
女兒:我不會。
媽媽:你會做決定的,怎麼不會做決定呢?你認為那個對,就挑出那一個,這就是你的決定,你挑出來就是「自己做出決定了」。你的決定是什麼?
女兒:你不是說我做不錯了嗎?
媽媽:我那有這樣說?你有沒有聽清楚我在問什麼?
女兒:你說我做錯了。
媽媽:我沒有這樣說,我只是提醒你再看一看[,多想一想,希望看到你自己做出了決定。你的決定是什麼?
女兒:不知道。
媽媽:你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還是「不知道如何做決定」?
女兒:我不知道你在問什麼,我愈聽愈胡塗了。
媽媽:你怎麼會聽不懂我的問題呢?
女兒:我不知道。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相當固執,一向堅持自己偏愛的東西或事項為先為主,故他只想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愛做的事,當然與大人想問的內容相關性低。
媽媽:你想買哪一個麵包當早餐?
兒子:我要吃紅豆麵包。
媽媽:你每次都吃紅豆麵包,不太好吧!吃點別種口味的麵包,好不好?
兒子:紅豆麵包很好吃。
媽媽:換另一種口味的麵包當早餐,好不好?
兒子:這家紅豆麵包做的最好吃。
媽媽:要不要吃「裡面包肉鬆的麵包」?
兒子:我要吃二個紅豆麵包,一個現在吃,一個當早餐吃。
媽媽:我在問你問題,你都不聽我說什麼,只是說你的。你聽到我的問題嗎?
兒子:別家的紅豆少,這家麵包裡紅豆最多。
媽媽:你聽懂我的問題了嗎?
兒子:媽媽買紅豆麵包。
媽媽:早餐吃「肉鬆麵包」好不好?
兒子:麵包裡面包紅豆最香。
媽媽:我會買在一個紅豆麵包當早餐,現在我再多買一個肉鬆麵包,你現在吃,好不好?
兒子:二個紅豆麵包。我現在想吃一個紅豆麵包。
媽媽:紅豆麵包明天早餐吃,現在吃肉鬆麵包,好不好?
兒子:不要。
媽媽:你不要明天早餐吃紅豆麵包嗎?
兒子:好啊!
媽媽:現在吃肉鬆麵包,好不好?
兒子:先吃紅豆麵包。
媽媽:現在吃肉鬆麵包,明天早餐吃紅豆麵包,好不好?
兒子:買二個紅豆麵包,我現在就要吃。
媽媽:你不回答我的問題,我不買麵包。我們回家吧!
兒子:我的紅豆麵包呢?
媽媽:你不先回答的問題,我不買麵包了。
兒子:我有回答啊!我有說啊!
媽媽:你只說你要說的,你沒有先回答我的問題?
兒子:我有說,我有回答你的問題。
媽媽:你說了很多,但是沒有依我的問題切題回答。這樣回應不算回答,只是你說了很多你要說的話。
兒子:好啦!
媽媽:好什麼?
兒子:我現在吃肉鬆麵包,明天你讓我吃紅豆麵包,這樣可以嗎?
媽媽:當然可以,我就是在問這個問題。你現在先吃肉鬆麵包,好不好?
兒子:好啦!你也會買紅豆麵包,對不對?
媽媽:當然,我會我買二個麵包,一個紅豆麵包,一個肉鬆麵包。這樣可以吧!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的偏態型記憶發揮了功能,一時聯想到很久以前他很在意的某件事或某樣東西,只是他不在乎此時此刻此地大人所提問的內容,他說衝出扯出來以前的事情了(如果多問幾句,不難發現他回答的有事實根據,不是憑空想像的)。
媽媽:我煮雞絲麵給你吃,你要半碗,還是一整碗?
兒子:太滑了。
媽媽:你知道雞絲麵吧!我現在煮給你吃,好不好?
兒子:吃不到。
媽媽:怎麼會吃不到呢?你想吃,我現在就煮給你吃。煮一整碗,好不好?
兒子:滑來滑去。
媽媽:我在問你問題,你聽到了沒有?
兒子:(沒回應)
媽媽: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我現在要煮什麼麵給你吃?
兒子:半碗就好了。
媽媽:我問現在我要去煮什麼東西給你吃?
兒子:我吃不到。
媽媽:你要吃多少?半碗,還是一整碗?
兒子:半碗。
媽媽:為什麼半碗?
兒子:吃不到。
媽媽:我煮給你吃,你怎麼會吃不到?
兒子:太滑了。
媽媽:什麼東西太滑了?
兒子:麵。
媽媽:為什麼麵會太滑了。
兒子:筷子。
媽媽:你用什餐具在吃麵?
兒子:筷子吃麵。
媽媽:你是不是說「用筷子吃雞絲麵,麵會滑來滑去,吃不到」?
兒子:對。
媽媽:是不是雞絲麵的麵條太細了?
兒子:對。
媽媽:你用筷子一次夾不起來太多細麵條,只能夾住幾條,所以吃起來很慢?
兒子:對。
媽媽:你只想吃半碗雞絲麵是因為你用筷子夾不多而吃太慢,還是夾不起來而吃不到麵條?
兒子:麵條夾得少,吃太慢。
媽媽:為什麼你吃雞絲麵會吃得慢呢?
兒子:我用筷子夾不多,就吃得很太慢。
媽媽:為什麼你用筷子夾不多麵條呢?
兒子:雞絲麵的麵條太細,我用筷子每次夾得少,吃得比較慢。
媽媽:我以前常常催你吃麵快一點嗎?
兒子:沒有。
媽媽:你慢慢吃,可不可以吃一整雞絲麵?
兒子:可以。
媽媽:媽媽煮的雞絲麵好吃嗎?
兒子:好吃。
媽媽:我煮一整碗給你慢慢吃,好不好?
兒子:好吧!
媽媽:這次我把雞絲麵的細麵條切斷一半,你吃的時候注意一下。你看看這次切斷的雞絲麵會不會比較好夾,用筷子每次夾得麵條是不是會多一些?
兒子:好啊!
□大人說出問句時,孩子認為大人只是問問而已,不會要求如期做到,故孩子只是口頭回應,答完就算了,對孩子而言,做與說的相關性不高(大人可以看到孩子對答如流,可是當場見不到行動展現)。
媽媽:吃完晚飯了,接下去你現在應該去做什麼了?
兒子:去寫功課。
媽媽:怎麼還不去?
兒子:好。
媽媽:好什麼?
兒子:去寫功課。
媽媽:為什麼還不關上電視?
兒子:我知道了。
媽媽:為什麼還不進房間?
兒子:我會的。
媽媽:你在說什麼?
兒子:我會去寫功課。
媽媽:你現在眼睛在看什麼?
兒子:哦!
媽媽:你的人站在客廳,還是房間?
兒子:嗯!
媽媽:你的人在電視前面,還是書桌前面?
兒子:喔!
媽媽:吃完晚飯了,你現在應該做什麼了?
兒子:去寫功課了。
媽媽:你站起了沒有?
兒子:有啊!
媽媽:你走向電視了沒有?
兒子:好啦!
媽媽:你關上電視了沒有?
兒子:關上了。
媽媽:你走進房間了沒有?
兒子:快走到了。
媽媽:你關上房門了沒有?
兒子:好,我會關的。
C為什麼孩子會「答非所問」?
A當短的問句提問時,有可能哪些因素造成「答非所問」?
1.未理解問句的意思(句意理解的能力不足)
a.以「旁白法」確立名詞和動詞的詞庫
b.再細問句子,一句話至少問八個與句意相關的小問題
c.以「先後配對法」增建周邊相似或相反的詞彙
d.以「先後配對法」增建相似意思的句子
備註:絕不解釋詞義或句意。
2.弄不清楚「問向」為何(切題回答的能力未確立,只要練習一定可以逐步漸釐清)
a.細問句子,一句話至少問八個與句意相關的小問題
b.答非所問,不先解釋
c.只是再重覆提問相同的問句
d.仍答非所問時,換句類似的句子提問
e.以上述步驟訓練三個月,一定可以見到成效
備註: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3.不知道如何說起、怎麼說(回應)內心想表達的意思(意思表達出來的能力不熟練,故需要較多時間思考)
a.大人幫忙先起個句頭,讓孩子接著說下去(接龍法)
b.大人先訓練「事件的陳述架構」,再搭配「重點提示法」協助孩子多說一些
備註: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B當長的問句提問時,有可能哪些因素造成「答非所問」?
1.記不住問句,聽到後面而忘了前面(記憶能力差)
a.以固定手指的前後位置:表示人物、動作、事件的先後,例:每次提到甲生時,就抓住「中指」,提到乙生時,就抓住「食指」以協助孩子區分所說為何;
b.在紙上畫特定簡圖或寫出最多三個字關鍵詞:以表示人物、動作、事件的先後,例:每次提到甲生時,就拿筆點點指所畫的簡圖或關鍵詞,提到乙生時,就拿筆點指代表的簡圖或關鍵詞,以協助孩子區分所說為何;
c.以「疊蛋糕法」回頭重述長句的前段:把長句分段陳述,每次說從第一段的第一個字說起(前段的內容重覆時可以說快一些,但每當第一次說時,速度主動放慢);
(1)先放慢速度唸一次整句: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同學小方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2)分段:當同學小方
告訴小元
老師叫他回教室時,
小元有沒有
跟小方
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3)疊蛋糕法重覆陳述:
當同學小方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小方
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小方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d.儘量以「全名」替代補充法:讓孩子聽到後面時不會有所混淆,所指為何;
原例: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小方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修改: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小元」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同學「小方」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e.「重點式簡版隨後法」:陳述原版後,另主動加說重點式的「簡版」以補充,隨後再強調的重點常以問向所在的哪一段為多:
原版:當同學小方告訴小元老師叫他回教室時,小元有沒有跟小方一起回教室找老師?
重點式簡版:小元有沒有跟同學小方回教室找老師?
備註:(1)絕不解釋詞義或句意。
(2)絕不舉例說明。
(3)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2.未理解問句的意思(句意理解的能力不足)
a.以「旁白法」確立名詞和動詞的詞庫
b.再細問句子,一句話至少問八個與句意相關的小問題
c.以「先後配對法」增建周邊相似或相反的詞彙
d.以「先後配對法」增建相似意思的句子
備註:絕不解釋詞義或句意。
3.弄不清楚「問向」為何(切題回答的能力未確立)
a.細問句子,一句話至少問八個與句意相關的小問題
b.答非所問,不先解釋
c.只是再重覆提問相同的問句
d.仍答非所問時,換句類似的句子提問
e.以上述步驟訓練三個月,一定可以見到成效
備註: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4.不知道如何說起、怎麼說(回應)內心想表達的意思(意思表達出來的能力不熟練)
a.大人幫忙先起個句頭,讓孩子接著說下去(接龍法)
b.大人先訓練「事件的陳述架構」,再搭配「重點提示法」協助孩子多說一些
備註: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C當答非所問不是因為問句的長或短,有可能哪些因素還是可能造成「答非所問」?
1.基於所提問的內容牽涉二、三個人之間互動(細節記憶的能力差,人名都不注意)
a.先訓練「視覺敏感度」
b.經常細問「專有名詞」或「數字」
2.所提的問題與部份或全份、先後順序、前因後果、起因或主因等有關(孩子的推理能力欠佳)
a.先細問情節內容(理解句意和文意)
b.再提問「推理型」問題(請參考:董媛卿老師特殊教育教學網站)
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angela/home)
3.專注持續時間不夠長:(請參考網站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4.服從性未確立:(請參考網站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備註:(1)絕不解釋詞義或句意。
(2)絕不舉例說明。
(3)絕不替孩子說出他的回應內容而只讓孩子仿說。
D.當孩子不是聽不懂,也不是記不住,前面或後面曾出現類似問題也答對過,再就孩子在平日「推理型」訓練的表現看來,上述問題都可以排除時,有可能哪些因素還是可能造成「答非所問」?
1.專注持續時間不夠長:(請參考網站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2.服從性未確立:(請參考網站http://groups.msn.com/tungyuanchin
3.其實「答非所問」的原因還有一種可能性──「投射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與過去相關的壓抑情緒」
什麼是「投射過程」?
孩子看完或聽完文章後→先理解文意→再聽到或看到所提的題目
→孩子開始回想剛才聽到或看到閱讀測驗的內容
→孩子不禁聯想過去自己個人相關的生活經驗
→隨即也挑起過去仍未解決的想法,甚至隱藏的情緒反應
→無意中孩子把過去的想法或感受投射出去
→於是過去孩子自己個人的經驗與當前的閱讀測驗內容混淆一起
→孩子本來只想說出或寫出與文章或故事題目直接相關的答案
→但是說出或寫出一些與過去個人的想法或感受,超出眼前閱讀測驗內容
→當說出或寫出的內容與閱讀測驗無直接關係時,這即是最值得再深究之處,實屬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或感受
備註:年幼一般孩童、智能障礙者、情緒障礙者常不自覺地投射內心的想法或與過去相關的壓抑情緒。
D如何引導孩子延長句子?
情境:書桌上
教具:四張彩色圖卡-
一張「汽車」
一張「公車」
一張「輪船」
一張「飛機」
推理:把「汽車、公車、輪船、飛機」整合分類
-「交通工具類」
-「文具類」
-「食物類」
-「服飾類」
原句:書桌上 總共有
四張
交通工具的
彩色
圖卡。
A大人以細問法提問,每當孩子只以詞彙簡答時,有些問題可以回頭才問一回,直到孩子說出較長的句子為止。
1.很多張什麼東西?
2.圖卡放在那裡?
3.圖卡什麼東西的上面?
4.圖卡在書桌的上面或下面?
5.書桌上的圖卡全部加起來張數是「總共」,還是「剩下」?
6.書桌上「總共有」幾張?
7.四張什麼內容的圖卡?
8.車子算是哪一種類的東西?吃的食物類、穿戴的服飾類、方便行走的交通工具類、上學上班用具的文具類?
9.四張交通工具的黑白圖卡嗎?
10.四張交通工具的什麼樣顏色的圖卡?
11.串起來,一次說清楚,用一句長句子一次全部表示出來。你看到書桌上有什麼?
12.在那裡
總共有幾張
什麼分類的
什麼顏色的
圖卡?
B都以「是非題型」同句型一再提問下去,以確定孩子知道所問的意思;大人問完後,讓孩子口語重述所聽到的內容。
1.是不是圖卡?
2.是不是彩色圖卡?
3.是不是交通工具的彩色圖卡?
4.是不是四張交通工具的彩色圖卡?
5.是不是在書桌上總共有四張交通工具的彩色圖卡?
6.什麼地方上總共有幾張什麼類別的什麼彩色的什麼東西?
a.是不是「書桌上」?
b.是不是書桌上加起來「總共」?
c.是不是「書桌上總共有四張」?
d.是不是「書桌上總共有四張交通工具」的東西?
e.是不是「書桌上總共有四張交通工具的圖卡」?
f.是不是「書桌上總共有四張交通工具彩色圖卡」?
g.請再聽一次,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口語重述媽媽的話-「書桌上總共有四張
交通工具的彩色圖卡」。
h.大人叫孩子口語重述從媽媽口中所聽到的內容。
C拿出左手,以手指表示說話重點的順序,最先從拇指說起,依序說到最後的小指,每問到某一個重點就以右手抓住特定的一根手指以表示所說或說問的內容重點。
1.在那裡?(點指拇指)
2.總共有幾張?(點指食指)
3.什麼分類的?(點指中指)
4.什麼顏色?(點指無名指)
5.什麼東西?(點指小指)
在那裡
總共有幾張
什麼分類的
什麼顏色的
圖卡?
---------
--------------- --------------- --------------- ----------
拇指
食指
中指
無名指
小指
D大人細問孩子後,大人強調孩子說出的句子必須包括數點的內容。
1.在什麼地方?
2.放了什麼東西?
3.什麼樣顏色?
4.什麼分類?
5.幾張卡?
6.是不是總共有這麼多張?
7.你自己說出一個長一點的句子,一定要包括剛才媽媽問你的六點內容。
E孩子已會數數,大人預先告之孩子說出的句子字數不得少於12個字,大人叫孩子看著書桌上的教具,由大人先起個頭,說出句子的頭四或五個字,再讓孩子接著說下去,前面必須跟大人所說一模一樣,他只能在後面的內容依所見到的教具自編一個12個字以上的長句。
書桌上總共□□□□□□□……………….。
F拿出名片卡,先擺放在桌面上以設定不得少於12個字的句子(故一個音對一個字,一個字對一張名片卡),以空白的名片卡自我提示至少說過12個字的句子長度才行。
(擺放方式一)
□□□□□□□□□□□□□□□□□
(擺放方式二)
□□□
□□□□□
□□□□□□□□□
G已會認字唸讀的孩子可以在名片卡上書寫孩子答出某個問題的答案(至少以詞為單位來書寫名片卡);等到大人都問完後,讓孩子拿著已書寫某問題的答案的數張名片卡,自行重組排出一個長句。
1.在那裡?什麼樣桌子?在上面或下面?(書桌上)
2.書桌上放了什麼東西?(圖卡)
3.什麼樣顏色的圖卡?(彩色)
4.書桌上的彩色圖卡全部加起來數量是「總共」,還是以「剩下」?(總共)
5.書桌上的彩色圖卡「總共有」幾張?(有四張)
6.四張圖卡裡的內容是屬於什麼樣分類?吃的食物類、穿戴的服飾類、方便行走的交通工具類、上學上班用具的文具類?
7.請把你回答過的名片詞卡先重新排列,組出一個長句,再唸給媽媽聽。
E為什麼陳述圖卡裡的內容他只能說出動作而已?
問題:當他陳述某一張圖卡裡的內容時,為什麼他只能說出裡面人物的動作而已?
媽媽:圖卡裡的河馬在做什麼?
孩子:河馬在哭。
媽媽:圖卡裡還有什麼?
孩子: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河馬為什麼在哭?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
媽媽:青蛙為什麼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跳回水池裡。
分析:1.大人問圖卡裡某動物做了什麼?或某動物為什麼做出這樣動作?孩子弄不清問向,誤以為大人問「做什麼」就是問「動作」,故從「具體的動作」做為陳述圖卡裡的重點;
2.他是自閉兒,有其偏好性,他特別注意圖卡裡某一個特定動物的動作,而不把所有相關的動物的動作一一看清楚,再一次說清楚。換言之,他只說出他特別在意某一個特定動物做出的動作;
★3.他的推理能力仍差,因為他看不出動物所做出的不同動作間有何前因後果的關係,或無法分辨某動物的表情和動作間的相關性,只看到顯而易見的肢體動作,再從個人經驗來推估裡面人物發生了什麼事;
建議:圖卡裡有一隻坐在地上大哭的「河馬」和一隻跳回水池裡的「青蛙」。
媽媽:圖卡裡有幾個動物?
孩子:一隻河馬和一隻青蛙。
媽媽:河馬什麼呢?
孩子:河馬在哭。
媽媽:河馬內心感覺如何?
孩子:河馬很傷心。
媽媽:河馬為什麼很傷心?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
媽媽:河馬跌倒在地上了,他為什麼要哭呢?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時,他受傷了,他覺得很痛。
媽媽:圖卡裡還有什麼動物?
孩子:一隻青蛙。
媽媽:圖卡裡這隻青蛙正在做什麼?
孩子:青蛙正在跳回水池裡。
媽媽:青蛙為什麼會跳回水池裡?
孩子:不知道。
媽媽:再看清楚,多想一想,圖卡裡有幾隻動物?
孩子:一隻河馬和一隻青蛙。
媽媽:他們正在做什麼?
孩子:河馬在哭,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你看到河馬臉上的表情,你認為河馬是大聲地哭,還是小聲地哭?
孩子:河馬是大聲地哭。
媽媽:你再看看青蛙臉上的表情,你認為青蛙是高興地跳回水池裡,還是
被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應該是被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媽媽:你認為青蛙應該是被誰嚇到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河馬。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想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嚇到了。
媽媽:你認為青蛙被誰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河馬嚇到了。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會被河馬嚇到了?
孩子:因為河馬哭得很大聲。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會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河馬嚇到了而想跳回水池裡。
媽媽:圖卡裡河馬的什麼動作和青蛙的什麼動作是有關聯的?
孩子:河馬大聲地哭和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河馬哭得很大聲與青蛙跳回水池裡有什麼關係?
孩子:河馬哭得很大聲音,把青蛙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E陳述條理如何訓練?
孩子年齡:高年級的智能障礙孩童
孩子程度:優勢:a.切題回答;
b.可以說出一句超過十個字的句子;
c.視覺敏感度佳;
d.聽覺記憶力好;
e.一個句子中常見的字詞(四、五成)已能認讀了;
弱點:a.視覺記憶力仍待加強,能正確地抄寫國字,但是聽寫仍差;
b.注音符號仍不熟悉;
c.講話太快,同時,跳躍式的說法,自行抓詞組合常讓人弄不清意思的句子。
備註:她仍沒學會「句型式」地組句,以往造句的練習做的不夠多;同時,也只做單一句的造句練習而已,故她說話時,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管句型,也不理會聽者對她生活的了解程度。
.
訓練目標:1.看著單一圖片說出至少五、六句相關內容;
2.陳述這張圖片的內容或事件經過有條有理。
3.從腦海中回憶並試說出剛才自己看到的或練習的內容或經過。
1.讓孩子決定圖片;
2.大人先進行細問;
3.大人把孩子回答書寫在白色名色卡上(詞卡);
4.大人再進行細問一次;
5.大人把孩子的回答潤句成短句,書寫在綠色、藍色、黃色或粉紅色名片卡上(短句卡);
6.大人先把短句卡排列(橫向)在桌上;
7.大人叫孩子看著短句卡再回答大人第三次的細問;
8.如果孩子看短句卡唸讀短句卡上的字詞出現速度變慢或不確定的反應,大人就在該字詞下面書寫注音符號以協助孩子回憶;
9.大人叫孩子看著桌上的短句卡,從右說起,一直說到最後一張短句卡;
10.大人把名片卡依順序疊成一疊,大人請孩子自行一次看著一張,一一說出整張圖片的主要內容或事件經過;
11.大人把短句卡翻到背面(位置在桌上不變動),讓孩子看著空白名片卡回憶起剛才所說的內容;
12.大人把短句卡的順序弄亂,叫孩子自行排出原來的短句卡所組成的陳述順序;
13.大人唸出任何一張短句卡,孩子都能找到,並再唸讀一次;
14.大人叫孩子自行決定哪些短句卡的內容她要說,哪些短句卡的內容她不想提;
15.大人叫孩子依自己所選的短句卡重組陳述順序;
16.如果孩子自選的短句卡陳述順序無大錯時,就讓孩子再以自選短句卡陳述這張圖片的主要內容或事件的經過。
17.最後,拿起「詞卡」進行唸讀注音符號或描抄練習。
18.過了二、三天後,再拿出詞卡,讓孩子看著精簡的詞卡,試試看孩子能不能說出以前所訓練五、六成的內容。
A第一次細問:(詞卡)
a.這是家裡,還是外面?(家裡)
b.家裡有幾個人?(二個人)
c.他們是什麼關係?(手足、兄弟姊妹)
d.女生是哪一位?(女生)
e.她是姊姊或妹妹?(姊姊)
f.她叫什麼名字?(特特)
g.她的手上拿著什麼東西?(彩色蠟筆)
h.她正在做什麼?(畫畫)
i.另一位是男生,還是女生?(男生)
j.他是哥哥,還是弟弟?(弟弟)
k.他的名字叫什麼?(奇奇)
l.他的手上拿著什麼東西?(二個木偶)
m.他正在做什麼?(玩木偶)
B第二次細問:(大人一邊提問,一邊著手潤句並書寫短句卡)
a.這是家裡,還是外面?(這是家裡)
b.家裡有幾個人?(家裡有二個人)
c.他們是什麼關係?(手足、兄弟姊妹的關係)
d.女生是哪一位?(她是女生)
e.女生是姊姊或妹妹?(女生是姊姊)
f.她叫什麼名字?(她叫特特)
g.她的手上拿著什麼東西?(手上拿著彩色蠟筆)
h.她正在做什麼?(正在畫畫)
i.另一位是男生,還是女生?(他是男生)
j.男生是哥哥,還是弟弟?(男生是弟弟)
k.他的名字叫什麼?(他叫奇奇)
l.他的手上拿著什麼東西?(手上拿著二個木偶)
m.他正在做什麼?(正在玩木偶)
第三次細問:(以上述相同問題,讓孩子看著短句卡再次練習回答長一點的句子)
(粉紅色名片卡)
a.這是家裡,
b.家裡有二個人。
c.他們是手足、兄弟姊妹的關係。
(綠色名片卡)
d.她是女生,
e.女生是姊姊,
f.她叫特特。
g.她手上拿著彩色蠟筆,
h.正在畫畫。
(藍色名片卡)
i.另一位是男生,
j.男生是弟弟,
k.他叫奇奇。
l.他手上拿著二個木偶,
m.正在玩木偶。
D使用短句卡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上練習陳述條理:(每句各書寫在一張名片色上)
這是家裡,
家裡有二個人。
他們是手足、兄弟姊妹的關係。
------------ ------------------
----------------------------------------
她是女生,
女生是姊姊,
她叫特特。
她手上拿著彩色蠟筆,
正在畫畫。
------------ ---------------
------------ --------------------------- ------------
另一位是男生,男生是弟弟,他叫奇奇。他手上拿著二個木偶,正在玩木偶。
------------------ --------------- ------------
--------------------------- ---------------
F單張圖卡裡人物的動作之間的相關性如何連結起來?(社交情境線索)
情境:媽媽拿了一張圖卡裡,讓孩子陳述內容
問題:為什麼孩子只能說出裡面人物做出了什麼樣的動作而已?
媽媽:圖卡裡的河馬在做什麼?
孩子:河馬在哭。
媽媽:圖卡裡還有什麼?
孩子: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河馬為什麼在哭?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
媽媽:青蛙為什麼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跳回水池裡。
由上述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問與答,可以推知孩子的推理能力仍差-
1.
因為他看不出動物所做出的不同動作間有何前因後果的關係;
2.
無法分辨某動物的表情和動作間的相關性;
3.
只看到顯而易見的肢體動作,再從個人經驗來推估裡面人物發生了什麼事;
圖卡內容:一隻坐在地上大哭的「河馬」和一隻跳回水池裡的「青蛙」。
(範例一)
媽媽:圖卡裡有幾個動物?
孩子:一隻河馬和一隻青蛙。
媽媽:河馬什麼呢?
孩子:河馬在哭。
媽媽:河馬內心感覺如何?
孩子:河馬很傷心。
媽媽:河馬為什麼很傷心?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
媽媽:河馬跌倒在地上了,他為什麼要哭呢?
孩子:河馬跌倒在地上時,他的腳受傷了,他覺得很痛。
媽媽:圖卡裡還有什麼動物?
孩子:一隻青蛙。
媽媽:圖卡裡這隻青蛙正在做什麼?
孩子:青蛙正在跳回水池裡。
媽媽:青蛙為什麼會跳回水池裡?
孩子:不知道。
媽媽:再看清楚,多想一想,圖卡裡有幾隻動物?
孩子:一隻河馬和一隻青蛙。
媽媽:他們正在做什麼?
孩子:河馬在哭,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你看到河馬臉上的表情,你認為河馬是大聲地哭,還是小聲地哭?
孩子:河馬是大聲地哭。
★媽媽:你再看看青蛙臉上的表情,你認為青蛙是高興地跳回水池裡,還是
被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應該是被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媽媽:你認為青蛙應該是被誰嚇到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河馬。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嚇到了。
媽媽:青蛙怎麼會被河馬嚇到了?
孩子:河馬哭的聲音很大。
媽媽:被河馬大哭的聲音嚇到的青蛙有了什麼反應?
孩子:青蛙想逃回水池裡。
★媽媽:你認為河馬做出什麼樣的動作嚇到了青蛙?
(你認為青蛙被河馬的什麼動作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會被河馬嚇到了?)
孩子:因為河馬哭得很大聲。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會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河馬嚇到了而想跳回水池裡。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被嚇到而想逃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被河馬大哭的聲音嚇到了而想逃回水池裡。
(範例二)
媽媽:圖卡裡有幾種動物?
孩子:河馬和青蛙。
媽媽:他們做什麼?
孩子:河馬在哭,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為什麼青蛙要跳回水池裡?
孩子:他想啊!
★媽媽:圖卡裡河馬的什麼動作和青蛙的什麼動作是有關聯的?
孩子:河馬哭和青蛙跳回水池裡。
媽媽:河馬怎麼哭會與青蛙想跳回水池有關呢?
孩子:河馬大聲地哭,青蛙就想跳回水池裡。
★媽媽:河馬哭得很大聲與青蛙跳回水池裡有什麼關係?
孩子:河馬哭得很大聲音,青蛙不喜歡聽到哭聲而想跳回水池裡。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想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不想聽到河馬大哭的聲音。
★媽媽:青蛙跳回水池裡是不想聽到什麼?
孩子:青蛙不想聽到河馬大哭的聲音。
★媽媽:你認為河馬做出什麼樣的動作讓青蛙不喜歡在待在河馬的身邊?
孩子:因為河馬哭得很大聲。
★媽媽:你認為青蛙為什麼會跳回水池裡?
孩子:青蛙不喜歡聽到河馬大哭的聲音而想跳回水池裡。
G如何提出系列相關問題延續交談?(圖書館遇見同學也來找資料)
情境:星期六(放假日)的下午1:30在住家附近的××社區圖書館遇見同班同學,他也來找資料。
目的:想跟他聊天,有關找資料的話題。
1.請在□裡,以「×」表示與主題無相關的內容;
2.請在◇裡,以「V」再挑出你想提出的問題,至多10個與主題相關問題;
3.請在△裡,以阿拉伯數字123…….表示你提問的優先順序所;
4.再以白色名片卡具體地排出提問的優先順序;
5.再以綠色名片卡插入其中新的相關問題以增色談話內容;
6.再以藍色名片卡加上新的相關問題以延續交談下去;
□
◇
△你喜歡看電視嗎?
□
◇
△你都到哪一個公園玩?
□
◇
△你有借書回家看嗎?
□
◇
△你吃了什麼當早餐?
□
◇
△你到哪一家圖書館借書?
□
◇
△你喜不喜歡你的弟弟?
□
◇
△你有多久沒來圖書館了?
□
◇
△你覺得我們老師兇不兇?
□
◇
△你有帶借書證嗎?
□
◇
△你多久來圖書館一次?
□
◇
△你什麼時候吃早餐的?
□
◇
△誰帶你來的?
□
◇
△你都到那裡補習?
□
◇
△你跟誰一起來的?
□
◇
△你吃過午飯了嗎?
□
◇
△你什麼時候到圖書館的?
□
◇
△你知道這家圖書館的地址嗎?
□
◇
△有沒有警察來這裡抓強盜?
□
◇
△你最不喜歡吃什麼水果?
□
◇
△你的爸爸給你多少零用錢?
□
◇
△今天圖書館裡的人多不多?
□
◇
△圖書館裡還有空位嗎?
□
◇
△你的媽媽今天有沒有罵你?
□
◇
△我為什麼在學校看不到你?
□
◇
△你為什麼不跟我說話?
□
◇
△你昨晚睡的好不好?
□
◇
△你還要在圖書館裡待多久才要回家?
□
◇
△你的體重是多少?
□
◇
△我比你高幾公分?
□
◇
△你的家裡有幾台電腦?
□
◇
△誰幫你找資料?
□
◇
△你排了多久才輪到你可以使用電腦找資料?
□
◇
△你寫完了老師指定的作業嗎?
□
◇
△你的爸爸幾點鐘會來接你?
□
◇
△你為什麼常來這家圖書館?
□
◇
△你怎麼回家?
□
◇
△你要不要跟我坐在一起?
□
◇
△你借過什麼很好看的書?
□
◇
△你的座位在那裡?
□
◇
△你什麼時候來圖書館的?
□
◇
△你什麼時候生日?
□
◇
△你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嗎?
□
◇
△你可不可以幫我找「×××××」書?
□
◇
△你覺得山上的風景好不好看?
□
◇
△你的媽媽有買新玩具給你玩嗎?
□
◇
△你沒有發現有好幾隻鳥停在對面的大樹上?
□
◇
△剛才是不是有人吵架了?
□
◇
△我的媽媽長的好看嗎?
□
◇
△你家有養小狗嗎?
□
◇
△你是不是自己洗襪子?
□
◇
△你的哥哥對你好不好?
□
◇
△你喜歡打球嗎?
□
◇
△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
□
◇
△你的爸爸開什麼車上下班?
□
◇
△你穿的鞋子好穿嗎?
□
◇
△你要看的書找到了嗎?
□
◇
△你媽媽有多大年齡了?
□
◇
△我看不下書,怎麼辦?
□
◇
△今年你幾歲?
◇
△你會不會很怕我們老師?
H為什麼他說不出個人的看法或感想?
問題:唸完故事,也細問後,他只能說出故事經過。為什麼自閉兒說不出個人的看法或感想?我希望他能從故事中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似乎沒有辦法。
分析:1.經過細問,他已能做到「陳述條理」。大人就故事經過提出系列問題(細問法),實有助於孩子一一陳述經過。大人先提出問題的回應先說,大人後提問的回應後說,故他可以陳述故事經過更為有條理些了。
2.至於「說出個人看法或感想」,不能只靠「細問法」就可以直接達成,還需要拉出故事裡人物與孩子本身的「認同」關係。
3.即使孩子說出個人看法或想法,仍未完成訓練,因為孩子還需「說出並做到」,故大人再進行觀察,並等待孩子表現出些微「改善」,就要立即點明並重賞。大人如此有心地建構「做出曾說出的概念」遲早落實孩子執行出「所知所說」的「做人處事的大道理」,讓大人終於覺得如此花心思地訓練孩子的確沒有白費工夫。
建議:大人如何牽出故事主要人物與孩子本身的「認同」關係?
(請參考下列範例說明)
媽媽: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英嗎?
孩子:喜歡。
媽媽:你接受小英對家人和同學、老師、鄰居有禮貌的態度嗎?
孩子:接受。
媽媽:你願意學習小英對人有禮貌的態度嗎?
孩子:願意。
媽媽:如果你是小英的話,你也會像故事裡她那樣地向哥哥表達拒絕的意思嗎?
孩子:會。
媽媽:如果家中哥哥再搶走你的玩具,你會不會想到故事裡小英而學習小英對她哥哥的態度?
孩子:會。
媽媽:你是不是用嘴巴直接對哥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不會再出手打哥哥了?你會對哥哥明說:「你不要搶我的玩具,你走開。」
孩子:對。
媽媽:如果你學小英用嘴巴拒絕哥哥的要求或對哥哥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再出手打人的話,我會請你吃「義大利麵」,好不好?
孩子:好。
媽媽:你喜歡吃義大利麵嗎?
孩子:很喜歡。
媽媽:只要你學習小英用嘴巴向哥哥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不再出手打哥哥,我就請你吃義大利麵。
孩子:我會學小英,我要吃義大利麵。
…………………………..(大人從此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任何改善行為)
只要大人親眼看到孩子用嘴巴拒絕哥哥的要求或向哥哥表達自己不滿的意思而未出手打哥哥,大人一定點明看到他有做學習故事裡「小英」對家人、同學、老師和鄰居的有禮態度,而請孩子去吃義大利麵。
大人獎勵行為進步的孩子去吃義大利麵時,當著孩子吃麵的時候,大人可以如此問下去:
媽媽:昨天看到你學習故事裡小英用嘴巴向哥哥直接表達拒絕的意思而沒有再出手打人了,媽媽請你出來吃義大利麵。媽媽請的義大利麵,好不好吃?
孩子:好吃。
媽媽:你知道媽媽為了昨天你學誰的有禮貌的好態度而請你吃義大利麵?
孩子:因為我有學小英的有禮貌態度。我跟哥哥說,我沒有打他。
媽媽:以後還想不想再來吃。
孩子:想。
媽媽:下次我再看到你用嘴巴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出手打人,我再請你來吃義大利麵,好不好?
孩子:好。
社團法人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
劉春生個人網站